太史公曰:鄙語云“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白起料敵合變,出奇無窮,聲震天下,然不能救患於應侯。
——《史記》
有沒有那么一個人,讓你敬佩不已;有沒有那么一個人,讓你為之惋惜。
也許你不會相信,就在幾周前,白起在我的心中還只是一個毫無人性的軍事家,一代殺神,他坑殺了四十萬趙軍,視人命如草芥。
之前的所有資料和信息讓我對他感覺僅僅是對武將的敬畏。然而,這些只是我在沒有真正了解他時下的定論。
最近,在不經(jīng)意間看到了大秦帝國之崛起這部劇,于是本著一顆想了解一下戰(zhàn)國時期是如何合縱連橫的心來觀賞這部劇。
然而就是這次“觀賞”讓我重新認識了白起這個人物,內(nèi)心激動不已,于是便結合史記寫下了這篇憶文,以表達我對白起的崇敬和追思。
白起乃平民出生,既能被封為武安君,可知其功績之高。
然白起如何英勇無敵、勞苦功高、為國盡忠,奈何總有像范睢這樣的小人,容不得有人地位比自己還要高,于是便陷害白起,離間秦王與白起的關系,直至白起被貶為士伍,遷之陰密。
既是這般,范睢還是心有不甘,慫恿秦王讓白起自裁。
咸陽城外,杜郵亭下,當白起聽到這個消息,并沒有感到驚訝,他早就料到會有今天,但還是想心存僥幸,想與妻子趙蔓去過平凡的生活。
然而天不遂人愿,最終他還是不禁感嘆了一句:“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
當我看到此處,眼淚不禁流落,此時的我為白起的遭遇感到痛心,為范睢的奸詐感到憤恨,為秦王的“傻”感到無奈。
對于秦王的“傻”,我只能說他更愛他的江山。
秦王不知道這是范睢陷害白起嗎?
當然知道。
秦王自己都說范睢非偽君子而是真小人,而秦王與白起又是什么樣的關系呢?
秦王年幼在燕國為質(zhì),是白起護送他回秦國稱王的,他對秦王忠心耿耿,立下不少戰(zhàn)功,秦王對他也十分信任禮遇,跟他稱兄道弟。
然而這一切都在長平之戰(zhàn)后被改變了,由于范睢的不甘屈居人下,秦王的唯恐白起功高震主,白起注定不會一路平坦,于是秦王與范睢一拍即合,一唱一和,處死了一代戰(zhàn)神。
昭王十三年,而白起為左庶長,將而擊韓之新城。是歲,穰侯相秦,舉任鄙以為漢中守。其明年,白起為左更,攻韓、魏於伊闕,斬首二十四萬,又虜其將公孫喜,拔五城。起遷為國尉。涉河取韓安邑以東,到乾河。明年,白起為大良造。攻魏,拔之,取城小大六十一。明年,起與客卿錯攻垣城,拔之。後五年,白起攻趙,拔光狼城。後七年,白起攻楚,拔鄢、鄧五城。其明年,攻楚,拔郢,燒夷陵,遂東至竟陵。楚王亡去郢,東走徙陳。秦以郢為南郡。白起遷為武安君。武安君因取楚,定巫、黔中郡。昭王三十四年,白起攻魏,拔華陽,走芒卯,而虜三晉將,斬首十三萬。與趙將賈偃戰(zhàn),沈其卒二萬人於河中。昭王四十三年,白起攻韓陘城,拔五城,斬首五萬。四十四年,白起攻南陽太行道,絕之。
上面一段是史記中關于長平之戰(zhàn)之前白起的事跡,僅僅這些便已讓其他六國聞風喪膽。
在當時,白起也被人們視為神一般的存在。不久,長平之戰(zhàn)拉開了序幕,白起也迎來了他一生中最大的戰(zhàn)役。
長平之戰(zhàn)我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詳,趙國換將,讓馬服子趙括代替廉頗與秦軍作戰(zhàn),最終兵敗,四十萬趙軍被殺,導致戰(zhàn)國時期再無人可與秦國制衡。
然而我們有沒有想過趙國為什么要換下廉頗而選用一個沒有上過戰(zhàn)場的趙括呢?
真的是趙王覺得廉頗不如趙括嗎?
我們要了解,自上黨之爭算起,到換廉頗任趙括為將已經(jīng)經(jīng)歷了三年。秦趙兩國國力都已經(jīng)耗空了,又逢大旱,國內(nèi)無糧可供,前線無糧可吃,軍心不穩(wěn)。
長此以往,趙軍壁壘再牢固也會不攻自破。
所以趙庭朝議,攻或可有取勝的希望,堅守必敗,于是趙王選擇了主動攻擊。
有人把長平之戰(zhàn)的失敗歸結于趙王的用人錯誤,殊不知這次換將是歷史的必然選擇。
趙國換將就意味著一定會敗嗎?
長平之戰(zhàn)時,秦趙兩國的戰(zhàn)力是勢均力敵的,只不過趙將選擇固守而已。
長平之戰(zhàn)若沒有白起的統(tǒng)帥,盡管趙軍是主動出擊,秦軍也不占任何優(yōu)勢,長平之戰(zhàn)充分得體現(xiàn)了白起軍事才能。
至于白起坑殺趙軍二十萬降卒,之前的我只是覺得他真的很殘忍,但仔細推敲之后,才發(fā)現(xiàn)是我太天真了。
坑殺降卒非他所愿,由于當時缺糧十分嚴重,糧食根本不夠這么多人吃。
然而這些都還是次要的,秦國欲統(tǒng)一天下,就必須要滅六國。如果此時放降卒歸趙,不出三年,趙國又將再次強大起來,到那時又將會死更多的人,所以坑殺降卒是明智之舉,盡管有些殘忍。
坑殺降卒在當時是個為人不齒的行為,秦王和范睢都不想頂著這個惡名,于是便給白起下了一道空詔,將這個惡名推給了白起。
真是讓一代戰(zhàn)神感到寒心。
回首白起的一生,白起讓我感到敬佩的是他忠于國先于君,國君有錯,他敢于說不,盡管這會招致國君的怨恨但不失為一個君子。
范睢雖喜揣測秦王心思,事事順著秦王,討秦王歡心,替秦王背黑鍋,但在我和世人看來他就是一個真小人。
而秦王,這也許是王脫離不了的一個悲哀。
那就是做王做久了疑心也越來越重,感覺每個人都都對他有威脅,所以想消除一切威脅。恰巧白起自長平之戰(zhàn)后功績甚高,秦王覺得他功高蓋主,于是便順著范睢的意給白起扣上了謀反的罪名讓他自裁了。
范睢是真小人,秦王只能說是一個合格的王,而白起是個真君子、真英雄。
追憶白起,感傷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