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悠然? 圖/網絡
我是一個人去看的《尋夢環游記》。一個成年人,躲在一堆家長孩子中間,在暗處默默流淚。
死亡這個充滿恐怖和寒意的詞,在這部影片中被詮釋的溫暖而歡樂:
死亡不會讓親人徹底離開,他們只是去了另一個美好的地方,在那里和我們心相印,我們唯一要做的就是不忘記。
死亡,在我們中國的文化里一直避諱莫深。我們怕談論死亡,也盡量避免在孩子面前提及死亡。
女兒田小歪6歲的時候,才第一次去外公的墓前跟我們一起掃墓。在這之前,我的母親,她的外婆堅持不讓她去,說墓地陰氣太重,孩子太小對身體不好。
6歲的她,之前對死亡的有限認識,是養過的金魚,烏龜的離去。我們在院子里的大樹旁,簡單的給她的寵物做了一個小墓穴。
死亡,代表著離開,代表著再也見不到,這是她對死亡的認識。
那一天給外公掃完墓回去,她哭得很傷心,雖然她不曾見過她的外公,但是她知道,外公對我們是特別特別重要的人。
她問,“外公知道我(的存在)嗎?”
“當然,你還在媽媽肚子里的時候,媽媽就來外公的墓前跟外公講過我們家又多了一個成員。外公在天上,他能看到你,也像我愛你一樣愛著你。”
外公問什么會死?你也會嗎?人什么人會死?
這是接下來她問的一大串問題。
生老病死是人人都逃不過的宿命,關于對死亡的追問也是每個孩子成長中要經歷的一課。
我告訴她,“如果有一天媽媽不在了,也依然愛著你,依然在天上看著你。”
她當時似懂非懂。我的答案,不能滿足她對死亡的種種疑問。
現在我特別感謝這部影片。我想帶著小歪和小乖一起再去看一遍,死亡其實并不可怕,因為,我們都會記得,那些在一起的日子,那些愛的片段。
真正的永別,是這世上在無人記得你,當被所有的人遺忘時,這個亡靈將在靈界消失,永遠的消失。
有人說,人會經歷三次死亡:
第一次,是在身體機能停止運轉的時候,在生理上宣告了死亡;
第二次,是在別人來參加葬禮的時候,在社會中宣告了他的死亡,從此社會里不再有他的位置;
第三次,是當世間再沒有人記得他的時候,他才真正地死了。
影片里的男主角米格為了追求音樂夢想,在亡靈節那日去拿已故歌神的吉他,受到了詛咒,來到了靈界。
要得到家人的祝福,他才能重回人間,但是曾曾祖母以不能碰音樂來要挾他,他拒絕了曾曾祖母的要挾,想找到曾曾祖父——他以為的歌神來給他祝福。
一場陰差陽錯,他終于知道,所謂的歌神不過是謀害了自己的搭檔,盜用了搭檔寫的歌,拿著搭檔的吉他,為了成功不擇手段的偽君子。
他真正的祖父,是那個被謀害的搭檔——那個想盡辦法想通關回到人間的埃克托。
因為埃克托當年為了追求音樂夢想而離開家,家人認為他拋棄了家庭,他的照片被從全家福里撕下,音樂成了這個家庭的禁地。
當他想回家看望自己的家人時,一心只想成功的歌神見阻攔不成,謀害了他,盜取了他的歌。
沒有被家人將照片供奉在神壇上,他無法通過靈界到人間的邊卡,不能度過那座萬壽菊鋪成的橋,無法與他的家人團聚,無法見到最愛的女兒。
而最后一個記著他的人——他的女兒Coco——米格的曾祖母。
Coco記憶越來越差。她忘記了自己的女兒,忘記了所有家人,偶爾嘴里喃喃地叫著“爸爸”。
如果Coco最終也忘了他,他將如同另一個亡靈豬皮哥那樣徹底消失。
我們怕的不是死亡,而是遺忘。
那個因為恨而撕掉全家福里丈夫的頭像,讓全家人都不得在接觸音樂,在靈界也不肯跟埃克托見面的曾曾祖母,最終在救埃克托的時候說出了“他是我最愛的男人”。
愛的對立面從不是恨,有恨就還有愛。愛的對立面,是遺忘。忘記了,愛也就消失了。
回到人間的米格給曾祖母Coco唱起了她小時候父親埃克托給她唱的那首歌——《remember me》
年邁的Coco臉上浮起笑意,她跟著一起唱起來。回憶起幼時,軟軟糯糯的她被爸爸抱在懷里,她胖胖的小手捧著爸爸的臉。這是身在靈界的埃克托最難忘的畫面。
一心追求夢想的米格,終于懂得家人“一家人再一起”的價值觀,而家人也終于懂得,夢想對米格有多重要。
一家人難道不應該互相支持嗎?
影片談得是死亡,但傳達的更多的是愛——如何愛你的孩子。如何愛你的愛人,如何愛你的親人,如何愛你的朋友。
影片最終給了一個歡喜大團圓的結局。但是生活里,卻不是每次分離都能在重聚,不是每次懷念都有回應,不是所有遺憾都能被彌補。
但愿,現在明白還不算晚。
---------轉發是對我最大的支持----------
作者簡介:悠然 曾經的媒體人,現全職陪伴兩個孩子成長,專注育兒與女性情感,正面管教認證講師。在紛雜的生活間隙,依然有仰望藍天的憧憬,文字或許是最好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