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馮小剛主演了一部叫《老炮兒》的電影。說實話,在沒看《老炮兒》之前,作為重慶人的我還真不知道“老炮兒”這個北京俚語到底是個啥意思。有先我之前看過電影的一位朋友告訴我“老炮兒”大概等同于我們重慶人常說的“扛把子”,不過是過了氣的。等我自己看完電影后,雖然我也無法對“老炮兒”做個準確的名詞解釋,但顯然之前那位朋友的解釋對我是沒有說服力的。直到這兩天讀《史記》,才發現司馬遷很早就寫了關于老炮兒的故事,還給他取了個名字叫做“游俠”。
(一)“老炮兒”與“游俠”都有一個原則,叫做講規矩。六爺可以幫好兄弟燈罩兒賠城管的錢,叫燈罩兒把板車交給城管,那是因為城管占理合法。但城管動手扇燈罩兒的耳光六爺認為就必須得還回來,因為這是無理不合法的,這就叫規矩。司馬遷在《史記·游俠列傳》里面大書特書的寫了一個叫郭解的人。這個郭解很牛逼,太史公說他為人個子矮小但精明強悍。郭解從小就是個狠角,年紀輕輕就敢殺人,這讓我想到喬峰小時候受冤枉殺醫生的情節。后來郭解稍大后常不惜犧牲生命去替朋友報仇,還藏匿亡命徒、干搶劫與造假鈔的勾當,甚至還當摸金校尉,總之太史公說他的不法活動數也數不清。就這一號人物,說他不是黑社會老大你都不信。不過郭解為人行俠仗義,多為世人欽佩,更為當時的青少年仰慕,連大將軍衛青都是他的粉絲,郭解可謂十分拉風。有趣的是郭解姐姐的兒子同別人喝酒,強行勸人家的酒。估計像“感情深一口悶,感情淺舔一舔”,“屁股一抬,喝了再來”的勸酒令肯定少不了。正好人家酒量不行表示確實不能再喝了。這大侄子看勸酒不行,仗著我舅是郭解的勁,就直接強行灌人家的酒,這還真是先禮后兵。可惜人家也不是慫包,一氣之下,拔刀殺死了這位大侄子然后逃跑了。郭解的姐姐那是個傷心外搭窩火,為了給弟弟施加壓力辦兇手,居然把自己兒子的尸體丟棄在道路上不埋葬,想以此來刺激郭解。郭解確實不是省油的燈,馬上發出江湖通緝令,兇手知道自己逃不出郭大爺的五指山,就主動回來見郭解并把真實情況告訴了郭解。郭解明白真相后說:“你殺了他本來應該,是我的侄兒無理。”于是就放走了那個兇手,并自己把侄兒收尸埋了。盜亦有道,郭解明白江湖處事的底線,出來混遲早要還的,這也叫規矩。就像六爺對曉波說:“這幫孩子就許他們打別人,人家打他就不行,這還有理嗎?”
(二)“老炮兒”與“游俠”都有一種精神,叫做仁義。六爺為了籌贖兒子的錢到各位老友處借錢。在一老友家中看到其老婆臥病在床而老友家境又不好,借錢之事不再提不說,還不動聲色的悄悄放了幾百元錢留給老友。老兄弟悶三兒進了局子需要花錢,六爺取完了自己的活期折子后還借錢救他,這就叫仁義。六爺對朋友仁義產生的效果最后集中表現在冰湖大戰,那個場景和畫面啥都不用說了。司馬遷在《史記·游俠列傳》里面也寫了兩個人,一個人叫朱家。太史公說朱家因為俠士而聞名,他所藏匿而救活的豪杰有幾百個,其余普通人被救的說也說不完。關鍵是他幫人卻不夸耀自己,也不需要人家來報答。比如他救過一個大人物叫季布,就是那個“千金難買季布一諾”的那個季布。等到季布過了難關官居高位時,他卻終身不肯再與季布再相見。他的錢財都拿來幫人了,自己家中沒有剩余的錢財,衣服一天穿得破破爛爛,每頓飯只吃一樣菜,出門做牛車。但從函谷關往東,人們莫不伸長脖子盼望同他交朋友。這種朋友誰不想交呀,我都想交。另外一個人叫劇孟,也是一個類似朱家的俠士,他母親死后發喪,從遠方來送喪的,大概有上千輛車子,那是一個十里長街送據母的場景。等到劇孟死時,家中連十金的錢財也沒有。俠之大者為國為民,我們感覺有點遠。但俠之根本在于看到別人有難時,能伸手幫一把,這就是仁義。
(三)“老炮兒”與“游俠”都有一類信仰,叫做守信用。六爺說三天后交錢贖人就三天后一定交。六爺說不報警就絕不報警。六爺說一周后在冰湖決戰,身患重病也要到場。司馬遷在《史記·游俠列傳》中寫到:“今游俠,其行雖不軌于正義,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阸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蓋亦有足多者焉。”司馬遷筆下有很多“千金難買季布一諾”的故事,做人就得守信用,更何況男人!
(四)“老炮兒”與“游俠”都在一個階層,都是平民百姓。六爺再怎么“老炮兒”,也不過是北京胡同里面的一個平民百姓。相比官二代的小飛,那根本不在一個層次。六爺在他那一片兒或許曾是個人物,但是就整個北京,整個中國來看,那就是一個小得不能再小的平民百姓角色。我們能夠知道杜月笙等大人物,但很難知道像六爺這樣的小人物。就像司馬遷那個年代,大家都知道有俠士之風的延陵季子、孟嘗君、春申君、平原君、信陵君。為什么呢?因為他們都是上層建筑中人,能依仗自己的地位、權勢和財富做俠義之事。這好比順風呼喊,聲音更響亮。但是普通的老百姓,像朱家、劇孟、郭解一樣一輩子行俠仗義獲得大家的認可是很難做到的,因此司馬遷要專門為他們列一個傳。我想管虎導演寫“老炮兒”劇本時一定有追憶往昔的情懷,或許也想給哪些生活在平民之中的“老炮兒”們列一個傳。
(五)現在有“炮兒”但丟掉了“老”。當六爺遇到小飛時,才發現江湖的游戲規則已經發生了變化。小飛這幫年輕人依然那么“炮兒”,甚至更“炮兒”。就像六爺常說現在的孩子下手沒有輕重。但是“炮兒”還在,“老祖宗”的內涵卻確丟了。司馬遷那個有游俠的時代也一樣,司馬遷無奈的寫到在朱家,劇孟,郭解之后行俠的人越來越多,但有老輩行俠仗義風范的人卻越來越少,更多的像強盜、土匪和黑社會,太史公稱呼他們為“暴豪之徒”和“盜跖”。說這些人的行為在朱家他們這些老輩面前哪里值得一提呢?這些都是老輩子們當年引以為恥,根本看不上眼兒的齷蹉貨!
司馬遷寫《史記·游俠列傳》寫到最后發出對郭解的贊嘆,說郭解身材相貌都趕不上普通人,看外形就像武大郎,但他卻用行俠仗義的行為打造了一個美好的聲譽使自己的形象變得光輝高大。現在而今眼目下長得光輝高大的人越來越多了,但是像六爺這樣的人卻越來越少了。自從韓非子告訴秦始皇“俠以武犯禁”以來,中國人就離春秋秦漢那樣的品格漸行漸遠了。所以我們時常會欣賞與懷念有專諸、荊軻、豫讓、高漸離、要離、郭解、聶政那樣的時代。所以我們時常會沉浸在有郭靖、楊過、令狐沖、胡斐、喬峰的武俠世界中。這個時代需要一些“老炮兒”與游俠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