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這本書,應該是很多人已經看過了。由天涯而起,完結之后更是掀起了一陣的讀書熱潮。可能是因為專業和個人的原因吧,一直有想法卻一直沒下手去讀。終于,于今年2月初開始讀,于2月末讀完。讀完之后,不想論及史實的真實與否,作者的筆法如何,只想閑散的聊聊這部書給我的種種感觸和思考。(無關深淺,僅一家之言)
第一,帝王并非是我們所理解的那種高高在上,無所不能。欲戴王冠,必承其重。這句話還是很有道理的。你掌握多大的權力,你就要承擔多大的義務。你是帝王,是一國之君,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如此龐大的帝國需要你去打理,那么多的子民需要你去養育。雖說治大國如烹小鮮,但如此之大國,火候,材料,任何一點不慎,都將毀了這道菜。所以真正的帝王是需要足夠的智慧才能做好這份不能辭退的工作的。縱觀整個明朝能達到智慧的帝王寥寥無幾。建文帝給造反的朱棣一張“免死金牌”,正統帝給王振忽悠的成了“蒙古囚徒”,嘉靖聰明,多年不上朝,被嚴松、徐階輪著玩,朱由校愛好木匠,任由魏忠賢橫行朝野。能稱得上智慧的大抵只有朱元璋,朱棣了吧。他們目光長遠,清楚群臣動向,明辨是非曲折。他們或許殺盡良臣,或許謀權篡位,但總體來說,他們是個好皇帝。
第二,人貴在自知。自知這件事,真心是蠻難的。你要客觀要準確的認識自己。也許在你的臆想里,自己是個溫柔善良的好姑娘,但實質上你卻是個懶惰小氣的世俗女。很多時候我們是不愿意承認那些我們所深惡痛絕的事情的。但往往我們自身所厭惡的某些人的某些品質,就是我們自身所擁有卻不忍直視的。在明朝這本書里,有太多這樣不自知的人了。比如說王振,明明只是個不諳兵法的太監,卻始終認為自己應是將門之才,結果丟了皇帝,也丟了性命。比如說諸多的名將之后,明明都只是紙上談兵的趙括,卻自以為是名將2.0版本,丟了自己的性命也就算了,還連帶著丟了士兵的性命和百姓的家園。很多時候我們會高看自己,以為自己會這個會那個,瞧不上這個瞧不上那個,但真正需要我們站出來的時候,我們才會發現原來自己是一知半解,是一無所知。
自知,知己所長,曉己之短。知所長可以專攻之,這樣的你在時間的積累之下,必定能成為這方面的人才,不可或缺的人才。曉所短,可以避之,可以改之。當然是避還是改,這得看你認識的自己里,這些是深入骨髓,無法根除,還是浮于表面,用心則無的了。
關于這方面,本人也是處于探索階段,只能說,客觀是第一。任何有失客觀的認知都是自我的延誤。
第三,希望常在,正義長存。在歷史的長河里,不乏奸臣當道,暗無天日的時代。無論是哪個時代,無論是多黑暗的統治,它都只是存在一段時間,也只是強大到希望和正義,光明和未來渺茫。再黑暗,也會迎來黎明。就算是南北極的極夜持續幾個月,也會迎來白晝和綿延的極晝。王振,劉瑾,嚴嵩,魏忠賢,這些個奸佞橫行的時代,也不乏那些敢于獻身,敢于反擊的人們。我始終相信,人性中有善,亦有惡,而這些是需要我們自己去控制和引導的。也許我們現在正處于一片水深火熱,正被黑暗籠罩,被奸邪統領,但是只要我們認識到這些是不對的,我們是可以為之奮斗改變,甚至說我們不去為惡。這些就足夠了。足夠讓希望長存,讓正義回歸。我想人類最起碼的作為很多時候是我們的不作為。
第四,有夢為馬,隨處可棲。(此處的夢,是指理想)明朝里面讓我很感動的一點是那些讀書人,那些普通人對于理想的追求。他們有的已經四五十歲了,卻仍在理想奮斗的道路上狂奔。想想看現在的我們,有多少人還有理想呢,又有多少人在為著自己的理想奮斗呢。
明朝里面,徐階為了實現關于正義的理想,忍受著別人的不理解,學生的指責,敵人的猜忌和陷害,隱忍的在朝堂之中,只為有一日能扳倒嚴氏,還忠烈之士以清白,還政治以清明。很多時候,你負氣離去是一種忠貞,你隱于其中,動其肌理,攻其薄弱,更是偉大。我們常說,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我們也常說久居蘭芝之室而不聞其香,久入鮑魚之肆而不聞其臭,對于理想得有多大的堅持才能做到不染不妖,不受其濁,其中的堅持和向往,是值得我們深思和自問的。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在讀完之后,剩下的也只是這些了。這就是我眼里的明朝,一個讓人感動,讓人憤慨,讓人念念不忘的朝代。
讀史明智,讀書靜心。
2016年2月29日,完成的第一本書籍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