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姨在陜西打工已經兩年多了。每次跟她聊天,她都很開心。說上班的地方挺好的,每月工資三千多,基本上午就能把事忙完,還管吃管住,住的地方也敞亮,兩人一間房,吃的飯菜也很豐富,因為在那里兩年多了,和很多人都熟悉了,大家互相幫忙,聊天,感覺生活豐富多彩。最近小姨因為兒媳婦要生寶寶了,準備回老家照顧兒媳婦,所以就喊我媽去那邊上班。
考慮到工資相對比較高,晚上還能早點休息,感覺對媽媽身體比較好。所以媽媽決定去陜西打工。可是去了十幾天從媽媽嘴里聽到的卻完全是另外一番模樣:這邊空氣不好,到處都是煙煤味,飯菜也每天都是面條,切的又寬又厚,油多。加上媽媽老習慣性擔憂抱怨,現在就開始考慮,春節后不知道小姨來不來?如果小姨不過來了媽媽是回太原還是繼續在這邊?妹妹目前單身,媽媽也說不上班了就出去玩,不做正事。可是到底怎么樣才算是正事呢?媽媽也說不清楚。
為什么同樣的環境,兩個人卻得出完全相反的結論,表現出相反的狀態呢?小姨總是看到生活中好的一面,在很多人眼里小姨是那種大大咧咧的不在意細節的人。而媽媽則是比較追求完美,做事細致的人。可能在做事方面,媽媽會做的更好,但是這種追求完美的心態,很容易變成抱怨失望。
本來我今天有個超級棒的計劃,準備帶著家人一起踐行高效能家庭的七個習慣,姐姐和弟弟已經同意了,我興奮地想告訴媽媽這個計劃。結果媽媽又說,爸爸在世時想等我們都成家立業后,寫寫自己一生的經歷,但因為15年的意外再也沒有機會了。盡管最后,媽媽說隨你安排吧,算是同意,但我覺得就像一團熱火被潑了一盆水一樣,已經沒有了那樣迫切的動力。
但是作為想要踐行七個習慣的人來說,這不應該是我放棄的理由。面對刺激,我們有選擇的權利,選擇不同的回應方式。我會繼續和家人踐行七個習慣,能改變一個人是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