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vious on Scientific method
腦白金有用么?為什么?
拋10次硬幣結果是5反5正和10反的概率分別是多少?給自己一個答案。
正文
在 談科學方法論 - 引子當中我們談到生活的種種
所以你看到了,我們其實總是事后諸葛亮。但我們確總是拿著這些看起來“非常準確”的直覺去盲目預測未來(往往是錯的,好多例子呀你自己舉一個?(隨便提示一個,彩票))
然后引出了一個目前比較主流的避免亂七八糟結論的方法-- <科學方法論> ,該篇我們將展開一個方法的藍圖。
有一點是需要作為一個基點的,我們的方法其實很大程度上是讓我們不被大腦這位大胸弟牽著走,也就是教會“停留”在20萬年前的那個“自己”怎么更好的適應這個時代(請參考從big history 說開去系列)。那么再來個20萬年呢?可能現在的方法都無關緊要了。沒有永遠的“真理”。
目前主流科學方法雖然對于不同學科會有些不同,但是其“藍圖”是類似的。
比如首先需要條理化(Operationalizing),是對研究對象提出一個一般性問題,變成可測量,可檢驗的一個命題。
我們的方法是以一個問題和一個理論為基礎的。問題比較好理解。 而這里的理論不是天馬行空(比如下雨是有“雨神”,而長期干旱是把“雨神”惹怒了),一個理論至少能夠解釋已有的大量觀測并預測正確的結果。而有了這個可以解釋現有的現象的“預測”之后,這個將作為一個假設。那么這個理論準備工作就差不多了,但是語言是博大精深的(eg 你這個人有意思你覺得我讓你意思意思的意思其實沒什么意思就是小意思一下沒有別的意思)辣么我們要規定一種明確且共通的語言來進行說明(一千個哈姆雷特那就等于沒有“理論”了)。比如腦白金有用么?這個命題可以具體定義一下,“腦白金是否有治療xx疾病的效果?”(這和你心里的“有用”一定有差距吧?所以這個命題一定程度上就決定的回答的復雜性)。而我們用一種比較“確定”而“通用”語言的目的,主要是為了防止觀點通過語言而被“偏差”,也讓這個理論可以在更廣的范圍內經過同樣的過程進行驗證(一般來說是一個科研結論的實驗要可以在其他研究人員復現)。而這里的“重復”就是最關鍵的。你的七大姑告訴你腦白金治好了她的癌癥八大姨告訴你她吃了腰不酸了并不能證明任何事情。如果你發現你的七大姑八大姨哥哥嫂子吃了都腿不疼了,那么你才走在一條“結論”的道路開端。但是聰明的你也發現,“重復”其實不是那么容易的,所以我們世界才是這個樣子的呀( 給你個意味深長的眼神ω)
辣么我們總結一下科學方法論的要點
- 問題(Question) 理論(theory)
- 假設(Hypothesis),可檢驗的預測。(Testable prediction)
- 檢驗(Test), replicable Test。 可以復現的試驗。(這個是證明的關鍵)
對于檢驗的過程,其實也并不容易,以腦白金為例,如果我們想檢驗“腦白金具有讓人抵抗昏睡的能力”,我們用來檢驗的(最少)兩組人(一組服用,一組不服用)并不應該知道這個實驗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一般最好連研究者自己也不要具體知道哪組服用哪組沒有服用)這樣來避免個人或者研究者自身得知“結論”的行為來影響結果(比如大名鼎鼎的“安慰劑效應”)。說這么多其實這種思路就是大名鼎鼎的“雙盲測試”(double-blind procedure)
再潑一下冷水,引用一個"安慰劑真的有用"示例
跨界心理學家Nicholas Humphrey就對安慰劑效應提出了一個反直覺但頗令人信服的進化心理學解釋:由于我們的免疫系統需要消耗能量來構建起防護網(制造免疫細胞等),總的來說維護一個免疫系統對人的身體來說是一筆龐大的開銷,再加上我們的祖先所生活的水深火熱的環境,我們的身體總要面對未來不可知的病菌的侵襲,所以當免疫系統出動殺敵的時候,并不會傾巢而出,而是總有所保留,而至于保留多少,出動多少,基于什么來調節這個閘門呢?Humphrey認為有多種環境線索會觸發我們內部的這個調控系統,他把這個控制系統稱為Health Management System,例如冬天感冒拖得時間比春夏要久,因為冬天打獵采集都困難,食物貧乏,免疫系統只能調成低檔運行,寧可讓感冒病菌在體內多茍延殘喘一段時日,也不會大舉進軍以求速決,因為要留有余量來對付總是不確定的未來。而春夏則是采集狩獵的大好季節,食物補給相對充足得多,所以我們的免疫系統也可以調高功率。但是,總的來說,免疫系統是偏保守的,因為未來總存在著不確定的風險。但是,這種留一手的策略未必會適合所有的情況,當我們需要免疫系統加大功率的時候怎么辦呢?Humphrey認為我們的先祖無意中發現了可以騙免疫系統的辦法,本質上,不管是巫醫,蛇油還是其他什么,目的就是要去“騙”免疫系統相信,援軍已經駕到,可放手一搏。這就是安慰劑效應——外界的干預本身并沒有直接幫助,但“鼓舞”了免疫系統的“士氣”。
via pongba
所以你對自己開始的“結論”有沒有新的看法?
科學方法論。可能是理解他人,理解這個世界的最好工具
路漫漫其修遠兮
吾將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