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Adapt or die .”
這部影片講述的是,利用數據分析,以弱制強的一個故事。
作為美國最流行的職業運動之一,棒球聯賽也是與金錢直接相關的經營。球員作為最重要的資源,被不同的職業球隊爭奪,基本上是價高者得。因此,決定一個隊伍的勝利概率很大程度上與球隊公司的財力相關。
比利.比恩的棒球隊--奧克蘭運動家棒球隊,人員和資金實力都是“下三流”之列。奧克蘭運動家隊在一場比賽中輸給了財大氣粗的洋基隊后,三名核心球員也被重金挖走。比利向老板要求增加預算,以買到優秀的球員,來增強球隊實力,扳回敗局,老板卻回絕了他,說無能為力。
比利還是到處奔走尋找合適的球員,在一次與其他球隊談判中,他本來可以順利買走球員,卻因為一個年輕人對老板說了一句話,而沒成功。這個年輕人叫彼得,比利發現彼得對隊員有獨特判斷能力,于是把彼得挖來當他的顧問。
彼得給了他一些球員的名單,這些球員都不是搶手的球員,相反,有些甚至是被其他球隊拋棄的球員。這些球員雖然長相、年紀、打球姿勢、個人生活等方面遭人嗤之以鼻,然而在某些技術指標上有過人的表現。比利和彼得不費什么力氣就把這些球員以較低的價格招之麾下。就是這么一支“拼湊”的隊伍,創造了20場連勝的戰績,達到了薪資3倍于它的球隊同樣的勝場率。不僅奧克蘭運動家棒球隊重新獲得了榮譽,比利也受到重金聘請邀約。
那么為什么會有這么驚人的結果呢?
1、利用統計數字找球員。
棒球的球員一直是由球探負責尋找,而比利的顧問彼得畢業于耶魯大學經濟系專業,并沒有豐富的棒球老棒球人的經驗。他提供的判斷依據都來自于對棒球運動員的以往比賽中的數據。通過這些數據的分析,彼得發現了很多一般人忽略的事實。比如,全隊得分與全隊打擊率關聯有限,而與上壘成功率及長打率關系更密切;再比如,球員的打擊能力對于球隊戰績的影響,遠大于其防守能力。彼得根據這些事實,選擇最有特長的人選,而不是全面優秀的球員。
2、配合采取戰術打法。
球員的上場后的動作決策在賽前進行精心的指導,也是依據球員的本身技能表現,和對方的球員的技能特長分析,以避開失敗率高的動作,而采取成功率較高的方式。每次比賽后,比利都會和彼得到放映室研究自己和對方的投手,思考擊打策略。
3、比利的管理才能。
敢于創新。
比利顛覆大聯盟的傳統,從依靠主觀經驗轉向客觀的數據。在預算有限的情況下,尋找那些價值被低估的,自己付得起錢,也能對球隊表現貢獻價值的球員。他的信條就是:關鍵不在于擁有多少錢,而在于是否懂得把錢花在刀口上。
決斷力。
在比利的新政初期,公司的管理層一片反對,而他堅持告訴大家,這不是商量,而是告知。而球隊教練一直抵制他的想法,根本不用他選中的那些“特殊”球員。在目睹多次比賽的失利后,比利出了殺手锏,把那些教練在用的球員迅速全賣給其他球隊,使教練不得不啟用他的新策略。
彼得剛進入公司,比利就教他如何談裁人。在賽季進行中,球員的更換也在同時進行中,可能今天球員打完比賽,明天就要效力于另一支球隊。比利調兵遣將的談判完畢,為保證球隊利益,就要把表現不能滿足需求的球員賣掉。相當干脆,效率極高,保證球隊的健康運營。
這個故事給我兩個啟示:
統計分析可以發揮的神奇功效。借助數據分析,發現不同的數據的相關性,從而找到隱含的規律,為決策提供新的角度。
推行新的策略往往會在組織中遭遇習慣勢力的阻擋,必須有足夠的魄力和決心,必要時采取強硬的措施才能制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