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孟軻是鄒國人,他曾經(jīng)跟隨孔門十哲之一的子思的弟子學習儒家經(jīng)典,在學業(yè)有成后就開始周游列國游說諸侯。他選擇的第一個目標是齊宣王,因為齊國建有稷下學宮,廣納天下之士。齊宣王對孟子很是尊重,但是在聽完孟子的主張之后并沒有接受。于是孟子離開齊國,到魏國去游說梁惠王。梁惠王沒有齊宣王那么有耐心,還沒等孟子說完,他就說到,如果按照您的辦法來治理國家,我們魏國能獲得什么利益,得到什么好處呢?先生所倡導德政固然是好的,但當今天下乃大爭之世,實行德政的國家基本都被滅國了,為了國家的生存我也不能用您的主張,您的想法有點太不切合實際了。
當時秦國有商鞅在實行變法,秦國變得國富民強;楚國和魏國任用吳起實行變法,也變得強大起來,不斷的削弱周邊的國家,魏國的魏武卒威震天下;齊國齊宣王重用孫臏和田忌等人,讓齊國國力強盛,各諸侯國都東來朝拜。那個時代各個諸侯國都致力于“合縱連橫”的攻伐謀略,把能攻善伐看作賢能的標準,這個時候孟子提倡的德政顯然有點不合時宜。這是社會大環(huán)境決定的,不是孟子的錯。
當人們都熱衷于追求什么的時候,這個被追求的東西就成了判斷賢能與否的標準,金錢和地位是我們所追求的,因此位高權(quán)重的政客和富甲天下的商界巨子成了偶像,很多時候不是我們把商人當成了學者,而是學者都變成了商人。
孟子和孔子類似,他的政治主張一生都沒有得到實行,于是他選擇了和孔子一樣的道路著書立說。他和萬章等人一起整理孔子的學說,寫成了《孟子》七篇,流傳于世。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沒有了權(quán)力的誘惑孟子獲得了學術(shù)上至高的成就。
這個時代,齊國出現(xiàn)了三位鄒子,第一個是鄒忌,他靠彈琴的技藝得到齊威王的賞識進而成為了齊國的國相。鄒忌諷齊王納諫,逼走田忌、孫臏都是這位鄒子的成就。
第二位是鄒衍,提到這位著名的人物大家可能還不太熟悉,但是琴清、項少龍大家就熟悉了吧。就是《尋秦記》里的那個小老頭,過去稱之為陰陽家,現(xiàn)在稱之為科學家。
鄒衍看到孟子的學說不能被接納,而自己又不愿意去研究攻伐之策,便將自己的精力用于陰陽五行學說的研究,他的學說在當時的人看來高深莫測,聽上去全是道理,但是卻無法致用。但是各國的諸侯都非常尊重鄒衍給他很好的待遇,這和孔子、孟子到處不得待見有時候還面臨生命的危險和食不果腹有著天壤之別。
究其原因鄒衍也選擇了迎合人君的喜好,后者說人的獵奇心里,投其所好因勢利導,才能獲得諸侯如此的禮遇??鬃?、孟子不是不會這么做,而是不能這么做,因為他們對到道德的追求和對自己的要求是不會改變的。
至于淳于髡、慎到、環(huán)淵、接子、田駢、鄒奭等人,他們都采取了和鄒衍類似的做法,著書立說宣傳自己的思想,都到了齊國君主的賞識,根本原因就是他們等投其所好,君主喜歡什么,他們就談什么寫什么,不足道哉。
第三位鄒子就是鄒奭,在我看來這位屬于速成型人才,就是快去學習法的高手,他直接用鄒衍的學說來著書立說,直接獲得了齊王的認同,現(xiàn)在巨人的肩膀上,快速成長起來了。
荀卿
荀卿就是荀子,趙國人,儒家思想的一代宗師,他對于儒家思想進行了補充和完善。他在五十多歲的時候才來到齊國講學,這個時候其它的人大多已經(jīng)故去,因此荀卿成為了稷下學宮唯一可以也稱之為宗師的人物。這個總是比前面那些趨炎附勢,下筆千言卻不能做一點實策的人要強的太多了。
荀卿在繼承儒家思想的基礎(chǔ)上,提出了“性惡論”,看過《大秦帝國之崛起》的人可能會認為“性惡論”是商鞅提出來的,其實是荀卿提出來的。“性惡論”和孟子提出的“性善論”并行于世多年,就我個人而言,還是認同善惡本為一體,關(guān)鍵看自身的認知、客觀的環(huán)境,輿論的導向和價值的認同。沒有絕對的善惡美丑,任何事物都是相對的,有比較才有了差別,僅此而已。
荀卿有兩個入室弟子,一個是韓非,法家集大成者。一個是李斯,秦國開國丞相,權(quán)傾朝野,法家的踐行者。因此很多人一直懷疑荀卿不是儒家學者,其實是儒家還是法家并不重要,荀卿本來就是一位涉獵廣泛的大宗師。
在自然科學領(lǐng)域,荀卿認為自然規(guī)律是不以人的意識為轉(zhuǎn)移的,反對迷信鬼神;在人性問題上,他提出“性惡論”,認為人沒有天生的美德,都是后天環(huán)境和教育對人的影響造成的;在政治思想上,他堅持儒家的禮治原則,同時要重視人的物質(zhì)需求,主張發(fā)展經(jīng)濟發(fā)展和禮治法制相結(jié)合;在認識領(lǐng)域,他強調(diào)人的思維反映現(xiàn)實的情況;在學習上,他強調(diào)學習要專注,博學則無惑,同時國家要對教育和教師給以足夠的重視。
一個人的歷史,一家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