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節(jié)目《爸爸去哪兒》中有一句口號“給孩子最好的”得到了家長的共鳴。確實,哪個家長不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呢?在“最苦也不能苦了孩子”的理念指引下,為了孩子父母可真是把心掏出來也不會眨一眨眼,真正做到一切為了孩子。
那么,給孩子什么才是最好的?
大多家長是盡可能高標準地滿足孩子們的物質需求。從生活用品到學習用具,非高檔和名牌不買,讓孩子享受最好的生活條件。同時,對孩子百般遷就,事事代勞,嬌慣寵溺。
最近讀了一篇有關孩子教育的文章,引起我的思考。文中說當下的中國有一個可怕的現(xiàn)象――全民“富二代”。富人家的孩子當富二代養(yǎng),窮人家的孩子也當富二代養(yǎng)。
有不少父母,不顧家庭資源稟賦差異,百般努力,傾其所有,讓孩子享受最好的生活條件。這些孩子人人都是富少爺?shù)呐深^,物質生活富足,想要什么就可以有什么。他們只知享受,卻從來不付出。不會做家務,不會洗衣服,更沒有做過戶外體力活,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也沒有。
更不可思議的是,一些孩子在學校里打掃教室清潔等的值日工作也由家長代勞。父母再苦再累,也舍不得孩子吃苦受罪。“你只要學習好,別的什么都不用做,我們給你最好的。”這就是家長們的普遍心態(tài),希望通過自己提供的各式各樣“最好的”,而使自己的孩子“成為最好的”。
果真是如此嗎?還記得那篇曾引發(fā)全國熱議的《夏令營中的較量》吧?青少年教育專家孫云曉在文章中通過中日兩國孩子在夏令營的表現(xiàn),指出了我國少年兒童的整體素質有明顯的缺陷,突出表現(xiàn)在生存意識、實踐能力、意志品格等方面,把家長對孩子溺愛的后果上升到了民族的憂患。
比如,同樣是家長來探望孩子,日本家長乘車走了,只把鼓勵留給發(fā)高燒的孩子;而中國的家長卻在艱難路段把兒子拉上了車。可惜,二十多年過去了,當時的憂患不但沒有消除,而且在某些方面還更為嚴重! 這與我們的“全民富二代”有著直接的關系。
成長過程中,物質的過度豐富,精神就會懈怠,孩子就會失去刻苦向上的斗志和動力。父母的“呵護”,對于孩子來說,就是一味“毒藥”。
“全民富二代”使我們的孩子早早就學會貪圖享受,愛慕虛榮;他們不了解父母的掙錢的艱辛,不知道“粒粒皆辛苦”;他們懶惰、不學無術,不懂得責任擔當;他們心理素質低下,生存、適應與抗挫能力極差,碰到一點小困難就不知所措,甚至容易走向極端……
當父母恨不得把世界上所有的好東西都給孩子時,卻使孩子忘記了一件事:立足社會,你必須要付出努力。
據(jù)報道,主持人樂嘉曾帶女兒穿越沙漠,4天走70多公里的舉動就讓人贊賞,使孩子成為有毅力的人,就要從小培養(yǎng)。
“與其給孩子留下財富,不如把孩子變成財富。” 要想讓孩子將來不缺財富,首先得培養(yǎng)起孩子將來能夠獲得財富的生存能力。留給孩子的,不如幫助孩子發(fā)現(xiàn)最好的。給孩子一個健康成長的環(huán)境,讓他們健康的身體,健全的人格,堅強的意志,達觀的心態(tài),培養(yǎng)他們自立、自信、自強……
每一位聰明的家長就是這樣,會積極提供機會,讓孩子找到最好的自己。這樣的愛才是真正的愛,這才是給孩子最好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