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小英雄雨來的故事,我們小時候就學過,這么多年來雨來在我的腦海里的印象就是“水性好”,這是當年學習課文后我最深的印象。現在,《小英雄雨來》又被編進了教材,我應該怎樣來教呢?
? ? ? ? 課文很長,分成了六個部分,講述了游泳本領高、上夜校讀書、掩護李大叔、智勇斗鬼子、懷念雨來、機智脫險幾個部分。故事的情節非常緊湊,人物的描寫生動有趣,作者用樸實卻不失精致的描寫,展現出了雨來的機智勇敢以及日本鬼子的殘暴。這么長的文章,怎么來教呢?是不是多年以后,我的學生關于雨來的記憶也只剩下“水性好”這一點呢?當然不行了。
? ? ? ? 在研讀了教材后,我決定將本課的任務簡化為兩個:1.照樣子列小標題;2.抓住文章中的重點句子,體會作者精彩的語言表達。課堂的重點,自然是第二個任務。
? ? ? ? 在列好小標題后,我提醒大家用瀏覽的方式去閱讀課文,畫出自己印象深刻的句子,圈出句子中的關鍵詞寫批注。
? ? ? ? 課堂巡視時,我發現趙沛琳關注到了文中的景色描寫:“藍藍的天上飄著的浮云像一塊一塊的紅綢子,映在還鄉河上,像開了一大朵一大朵雞冠花。”這一段是鄉親們以為雨來已經犧牲時的景色描寫,趙沛琳在批注中寫到了“比喻”“紀念小英雄雨來”,她已經跳出課文內容,關注到了作者的情感和寫作方法,是一處極好的批注。我讓趙沛琳上臺來讀,讀完后我告訴同學們景色描寫可以起到很好的烘托作用,表達自己的情感。比如這一處景色的描寫是如此之美,而大家卻沉浸在雨來“犧牲”的悲痛中,讓人印象深刻,更加激發出對日本鬼子的恨。
? ? ? ? 這時,立刻有一個孩子舉手說他找到第一自然段中的一段景色描寫:“蘆花開的時候,遠遠望去,黃綠的蘆葦上好像蓋了一層厚厚的白雪。風一吹,鵝毛般的葦絮就飄飄悠悠地飛了起來,把這幾十家小房屋都罩在柔軟的蘆花里。”他說,這里寫的也很美,也是烘托出了大家對鬼子的恨。是呀,景越美,對侵略者的很不就越大嘛!這樣的學習,就是舉一反三。
? ? ? ? 接下來,我請周芳伊來交流,她匯報的是“雨來像小鴨子一樣抖著頭上的水,用手抹一下眼睛和鼻子,嘴里吹著氣,望著媽媽笑”。看來,她和我一樣,對雨來的水性印象深刻。“作者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把雨來比作小鴨子,生動形象地寫出了雨來的調皮、可愛。作者通過‘抖’‘抹’‘吹’這些動詞,描寫了雨來浮出水面的動作,突出了雨來的機智,說明雨來的水性很好,同時也為下文做了鋪墊。”她的批注聯系了上下文進行闡述,這不就是“上下貫通”的學習嗎?我拿起紅筆,在她的批注上加上了“雨來機智脫險”幾個字,將“鋪墊”的內容寫清楚。
? ? ? ? 孫晨原高高地舉起了手:“老師,我還找到了描寫雨來水性好的句子。”他激動地站起來開始讀:“只聽見撲通一聲,雨來扎進水里不見了。”“雨來仰浮的本領最高……”另一個孩子也站起來補充。“為什么要寫雨來的水性好呢?”我開始追問,大家默默地看著我。“如果沒有這些描寫,那么文章的最后說雨來扎到河里逃生就顯得很突兀、不自然,大家明白嗎?”孩子們都點點頭,我繼續說:“作者的每一處描寫都是經過深思熟慮的,這樣前后呼應體現出了他精巧的構思。如果你也想寫小說,可以好好模仿哦!”大家都笑了,似懂非懂的臉上透著又紅又亮的光。
? ? ? ? 張譯文舉手了:“我畫的是第四部分的十三自然段,雨來的鼻子流血了,滴在課本上,書上寫著‘我們是中國人,我們愛自己的祖國’。雨來沒有屈服,因為他知道自己是中國人,體現出雨來的愛國之情。”朱恩穎的手要舉到天上去了:“老師,在第二部分也有相同的句子‘大家就隨著女老師的手指,齊聲輕輕地念起來:我們——是——中國人,我們——愛——自己的——祖國。’這里將每個詞分開,也告訴我們大家很愛國。”看,孩子輕而易舉地又在文章中找到了前后呼應的句子,這是從“水性好”的學習中延伸出來的啊!
……
? ? ? ? 熱烈的討論一直繼續到下課鈴聲響起來,從孩子們閃亮的眼睛中我知道小英雄雨來的形象已經深深刻在了大家腦海里,更重要的是感悟到了很多很多關于把事情的過程寫清楚的方法。
? ? ? ? 下課了,周芳伊意猶未盡地跑過來繼續和我交流她的新發現。我其實并沒有認真地聽她說什么,只是盡情地享受著這美好的時刻——孩子們的學習熱情給我心目中的雨來增添了新的、難忘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