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理解的馬太效應,是經濟學的概念,實際是《圣經》中的故事。
簡述故事:
一個主人在離開家時,給三個仆人A、B、C各1000兩銀子,過了很長時間,他回來了,A向主人交上2000兩銀子,其中1000兩是他用主人的本錢賺到的;B向主人交上1500兩銀子,其中500兩也是他用主人的本錢賺到的;C則跑到樹下,挖出了那1000兩銀子,交給主人的時候,還找借口說,怕主人會有不時之需,就埋好了銀子。
當然,你要是主人,相信也一定會愛憎分明。是的,主人和你一樣,稱C是又懶又惡的仆人,將他的1000兩銀子奪過來,獎勵給了A……
故事很簡單,道理也明了:多則更多,少則更少,背后的含義是獎勤罰懶。由此聯想到,我們的大腦也是這樣的設置,以驗證了吸引力法則,我的兩個見證是很好的明證。
一是“認識”瀟灑姐的過程。我是一個比較懶的人,所以,總是在尋找高效管理時間的工具,那時還不明白,這是自律的本質。不過,尋找就尋見了。
七年前,乘坐飛機時瀏覽雜志,看到了瀟灑姐的介紹,對她的美譽就是“時間管理達人”,這不正是我所需要的嗎?那時,手機必須關機,我只好手抄了她的一些書籍名稱:《和瀟灑姐塑身100天》、《女人明白需趁早》。回來我就買書,塑身的書竟然買了20本之多,當時樸素的意識,想讓身邊的人陪我一起健身……
之所以將這一過程稱為馬太效應,是因為后來在趁早平臺上,又遇到了同類——寫作、英語、運動、時間管理,等等。讓我在折疊自己的時間管理上,看到了成效:健身已經成為習慣,還帶動胖胖的先生進入到運動打卡中;寫作,已經堅持著日更,40多萬字,基本上建立了自信和堅持的習慣,心流的感覺是別的事情不能替代的……馬太效應也是吸引力法則的體現。
二是我所在的社群,因著稅法學習的緣故,目前,對于個人IP打造也有了深刻的認識,所以,微信、公眾號、視頻號等名稱都用了“稅務律師”的稱謂,為此,許多律師朋友,也有一些企業家,爭相加我的微信。
律師群里的許多律師,關注到我的稅法專業,就會不時地把我拉到了多個全國律師的高端專業群中,感慨的是,今天在一個商法群,收到的信息是要設立一個涉外的法律服務群,我也嘗試加入了。加入后,馬上有四、五位律師對于稅務感興趣,馬上加了我的微信,個人IP的馬太效應,就這樣在不知不覺中聚攏著。
是的,這就是社交,而社交的本質,是你有特殊的價值可以與別人交換,別人的需要,就是你的價值。
讓自己的專業更加專注,讓個人的IP垂直,以便于讓別人有需要你的時候,能夠很快認出你來,想讓馬太效應環繞著你,那就先做你自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