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原文鏈接
二、思維導圖
三、讀后感
我之前看過一段話:最優學習率=85%的舊內容+15%的新內容。要想學習效果好,最理想的狀態是其中85%的內容是你熟悉的,15%的內容對你來說是新的。這樣的學習效率是最大的,新知識要建立在舊知識的基礎上。
讀完今天的這篇文章,讓我有了更加清晰明了的認識,對低效學習和高效學習的區分更加明朗。
對我來說,學會學習,學會聯機,學會思考,學會實踐是一個有機整體;
而長久以來的卡點——如何建立新舊知識之間的關聯?我也漸漸理清思路,不再模糊了。
讀完這篇文章后,我可以清晰地說明:用什么樣的比例關聯的效果最好,用什么樣的范式關聯的效果最好,用什么樣的方式記錄關聯的效果最好……
在85%的舊知識和15%的新知識關聯的基礎上,還要關注每個領域最核心的20%內容精華,提煉其中的結構框架,找到其中的底層原理→這些思考范式基本上都是穩定的。
我還要學會與高手聯機,學習他們獨特的思想觀點,領會他們踐行的底層邏輯。
我還要保持與身邊人的聯機,通過交流分享人生經歷,建立情感鏈接,不斷從別人的行動和經驗中學習,吸取經驗教訓,減少自己的失誤。
這一切努力的背后,都是為了建立屬于我自己的學習模型,我也在不斷反思復盤的過程中,明白了最重要的一點:
發現問題遠比解決問題重要!有時候提出一個有意義的問題,往往意味著問題本身已經不再是“問題”了!
最近我在古典老師的《躍遷》這本書里,找到了一個“終身提問者”的概念,觸發了我新的想法:終身提問者→終身學習者→終身成長者,這似乎也是一個完整的閉環,解決了如何行動的第一步。
學習的源頭總是從學會提問開始,有時候發現一個好問題往往就是自我突破的關鍵點:
這個問題的根源是什么?這個問題遇到的障礙和挑戰有哪些?這個問題要解決,具備哪些條件,缺少哪些條件?解決這個問題,需要什么方法?
一系列的頭腦風暴似乎都是從提出問題開始,這是源頭!所以建立學習模型,其實也就等于建立了一系列的工具箱:提問工具箱,思考工具箱,概念工具箱。
現在我才發現每一個領域內的思維模型,除了要理解它本身的基礎概念之外, 還要學會提問:
重要學科的重要概念是怎么來的?用自己的方式該怎么理解?怎么輸出?怎么實踐?
學會思考:哪些概念是相似的?哪些概念是互為補充的?哪些概念是相悖的?
學會提煉:概念之間的差異有哪些?概念之間該如何對比?概念之間該如何驗證?
這樣一個過程就形成了我自己的三個工具箱,每個工具箱里面都有屬于我自己的方法論,我終于可以跨出建立學習模型的第一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