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船長,昨天添加我的船員突然猛增起來,原來不少成員在行動任務當中提高了體驗的程度,嘗試去不僅僅認識一個新伙伴,而是把倉內所有的伙伴都連接了一次。
當你打開心門,用【真實溝通去創造新體驗】,就會讓你之前很多的歪曲認知得到【矯正】,
就好像有個小伙伴跟我說,我認為你應該是讀了很多好書,又在某位名師的指點之下,在經歷了自己的實際行動后,痛定思痛,才會有一系列在行動方面的領悟和體會。
在這位小伙伴的想法里,看上去邏輯自洽,合情合理,但是它們并不是真實的。
我回復他說,我很高興你用【溝通】的方式,去得到一個更加正確的認知。
我是一個堅信【實踐出真知】的人,我對【事物的看法】都是【在實踐當中】去找到【感悟與答案】,
我并沒有那樣的依賴讀書,我也沒有高人的指點,和名師的調教,(書,高人,名師)
但是我會在所有我遇到的人身上進行學習,而且也并【不存在頓悟】,我對事物的理解和看法是【一層一層】通透起來的,在【體驗當中】,因為我的【視角日漸豐富】,所以逐漸可以做到抓住本質。
你看看自動化思維多么的不靠譜。這位船員的預判與真實的情況,差別非常的大。
——————————————————————————
想都是問題,做都是答案。
啟航以來在推動船員的行動方面,我和班班們會遇到很多幻化成人形的自動思維,他們看起來千變萬化。——我不知道要怎么做,我沒有時間做,我覺得做了沒有用,——我不想做,我害怕做不好丟臉,
這些【想法非常具有迷惑性】,因為你會讓這些想法看上去真的像老爺爺老奶奶那樣善良和弱小,所以你會強烈的扭曲現實,
去讓你的這些想法【聽上去很真實】,你之前一直都是這么做了,直接就這么反應了。
但實際上是這些想法是【歪曲的】:
——年底了,我的工作特別多;我是初中文化,所以我不會寫;今天我聽了一下導讀,覺得沒有什么感覺。
但是有很多小伙伴已經開始【用行動擊破】了這些看似真實,但實際歪曲的想法:
——工作特別多的小伙伴也開始在群里打大長卡了;不會用手機打卡的保潔阿姨會手寫文字拍照上傳;一天的導讀,聽到第五遍時才發現,觸動自己的點,
而天天堅持聽,行動后的感受與想法不同,越與體驗結合就越覺得有滋味。
當你以實際的行動,【活在當下時】,你的大腦不再用記憶里的記憶殘片拼合起來,隨便給你來一頓成湯剩飯。
而是用【新活動】當中的【新信息】做加工,給你一個熱乎的新體驗大餐。
試想一下你天天吃殘湯剩飯,你的心理營養能足夠嗎?你肯定會生情緒病的。
昨天我說過,行動回避,認知歪曲,情緒困擾,互為因果,互相觸發。
那些抑制我們行動力的自動思維對于沒有訓練過的人來說,我們往往意識到的是情緒,而不是自動思維,
?(消極情緒后面有未得到滿足的需求,也有難自知的自動思維)
那我給你的消極情緒詞匯表里的情緒,他們可以幫助你找到抑制你行動的自動思維。
而你可以【用合理認知替代歪曲認知的方式,去激活你的行動】,并且進行根本性的情緒調整。
對于受過科學教育的你來說,你本能會認為,合理的認知就是科學的認知,是客觀公正的認知。
但我之前說過了,【所有的認知都是歪曲的】,
因為我們的大腦是有腦帶寬限制的,注定你只能選擇一部分信息進行加工,得到認知。
所以當你跟一個人爭執得面紅耳赤的時候,其實你們所談的內容,誰都不能代表真理。
所以我說的合理認知,
并不是你認為的客觀認知,
而是能夠幫助你獲得【更好適應性】的那些認知,他們
1、更加有用的認知(能促進你行動,發揮主觀能動性,促進你持續思考,解決問題的認知),2、不忽略真實性(全面,優缺都看到)的認知。
比如當你的自動思維是我一點都聽不懂,成天導讀在講什么,事實上你還是能夠聽懂一部分,甚至是大部分。但是你放大了其中你不懂部分的影響,所以這是一種忽略真實情況,既沒有真實性,也缺乏有用性的自動思維,
又比如當你的自動思維是,我今天是要打卡,但是我沒有做到,所以我真是一個沒救的廢人,在這里,開始,你的自動思維本身是真實的,但隨后的這種思維卻【不真實和無用】,
又比如你的自動思維是,現在搞完孩子已經11點半了,完成打卡任務起碼還要半個多小時,所以今天12點前不用完不成打卡了,這個自動思維和緊跟其后的自動思維都是真實的,但卻是無用的,因為這樣想只會增加你的焦慮,【降低你打卡時的注意力和積極性】。
而有用的思維應該是這樣,平常完成這個任務,我需要快一個小時,那現在我最好什么都不要多想,集中注意力先打卡,說不定還有可能在12點前完成打卡,就算趕不上我也沒落下下今天的學習任務。
(這種思維能讓你有想去行動的沖動和欲望。)
因此矯正自動思維就是要,
去除不太真實或者于行動無用的自動思維,
換上合理認知,去替代原有抑制你行動的歪曲認知。
——————————————————————————
昨天我說了真實性,我們用行動一驗就知,
【那么你該如何讓你的想法變得更加有用呢?】(能讓你產生行動沖動呢,引起行動興趣呢)
那就是你需要【更換假設的方向】(更換你的價值判斷標準)
——就像剛剛我所舉的例子,如果你假設自己12點前肯定完不成,而且超過12點完成,等于毫無價值(那這些消極假設就會抑制你的行動)。
而如果你替換上去假設,如果注意力集中就有機會完成,即便完不成也是有價值的,那么你就愿意行動了(新的假設,能推動個體行動沖動,客觀上獲取更加真實,就像地圖一樣,你多走一點,你的地圖又會亮一塊,從而更趨于全面的假設)。
你不妨回想一下,頭腦特工隊里的樂樂和悠悠在行動力方面的差別,你再去翻看,上周你找到他們各自經典的十句臺詞,這些臺詞里,有很多都是兩個人的自動思維,樂樂覺得他們一定能夠回到頭腦總部,而憂憂又覺得他們回不去。
其實這兩個想法在沒有真實體驗之前,都只是一種自動認知(預期,假設),哪個也不能代表客觀真相。
但是樂樂的自動思維里有積極的假設,這會推動他想各種方法克服困難去行動。
所以樂樂的自動思維是更加合理(有用,行動更接近真實)的認知,而合理的認知帶來積極行動,最后積極行動帶來了欣喜的結果,而且行動的結果又進一步鞏固了了自動思維里的積極假設習慣,
因此樂樂的認知系統就比悠悠習慣進行消極角色的認知系統,更具有適應性。
我要給你布置今天的任務了,在起航前有很多小伙伴都會給自己列全卡目標,這個目標在啟航前看起來很有挑戰,但很顯然,對于現在的你來說,這是非常容易實現的目標了。
下一周我們是行動主題周,我希望你給自己規劃一個,之前你一直想嘗試行動起來,但是卻一直拖延,沒有行動起來的任務目標。
比如堅持早起,比如提升表達能力,比如完成一個年終計劃或者總結等,你嘗試分析一下之前你遲遲沒有行動的這種思維是什么,這些思維是否是真實的,是否是有用的?
你可以嘗試改寫積極假設,在艙內亮出你的行動目標,你對自己對事情,對未來的積極看法,不妨嘗試大聲說出來、寫出來、亮出來,看一看你會對此有什么樣的新體驗,感謝收聽今天的晨間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