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耳熟能詳?shù)墓适拢纤魏小盾嫦獫O隱叢話前集》卷十九《劉公嘉話》記載:
賈島初赴舉,在京師。一日于驢上得句云:“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又欲“推”字,煉之未定,于驢上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勢,觀者訝之。時韓退之權京兆尹,車騎方出,島不覺得止第三節(jié),尚為手勢未已。左右擁止尹前。島具對所得詩句,“推”字與“敲”字未定,神游象外,不知回避。退之立馬久之,謂島曰:“‘敲’字佳。”遂并轡而歸,共論詩道,留連累日,因與島為布衣之交。
故事核心意思是這樣的:
賈島想到一句詩,“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可是又感覺“敲”字不太合適,想換成“推”字,騎在驢上一邊想一邊比劃,不知不覺沖撞了韓愈的車隊,韓愈問明原委,沉思半晌,告訴賈島:“還是用敲字更合適”,韓愈很欣賞賈島這種求學的精神和才華,兩人日后成了很好的朋友。
那么問題來了,韓愈為什么會認為“敲”字比“推”字更合適呢?
這個沒有標準答案,因為韓愈自己沒說,后世種種,都是分析推測者自己的想法,當然,大多認為“敲”字比“推”字更合適,可也有人例外,比如朱光潛先生作《咬文嚼字》時就曾這樣分析:
比較起來,“敲”的空氣沒有“推”的那么冷寂。就上句“鳥宿池邊樹”看來,“推”似乎比“敲”要調和些。“推”可以無聲,“敲”就不免剝啄有聲。驚起了宿鳥,打破了岑寂,也似乎頻添了攪擾。所以我很懷疑韓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稱賞的那么妥當。
看到了吧,并不是所有人都附和韓愈。
當然,認為“敲”字比“推”字合適的也有一大堆理由,主要基于三點:一是用敲顯得禮貌,二是用敲可以反襯出月夜的寧靜,三是讀起來響亮些。
我以為,韓愈之所以主張用“敲”字,是為了突出詩句的立體層次感,按現(xiàn)在話說,就是3D環(huán)繞的那種感覺,試想,在一個月高風清的寧靜之夜,僧人自外歸來,悄悄推門進院而去,一切都顯得很平淡很自然,就像一首沒有起伏平平緩緩的曲子,而如果是敲門,靜靜地夜里忽地傳出聲音,就像在平靜的水面投下一顆石子,頓起波瀾,何況,既然是敲門,說明屋里至少還有另外一人,給這個靜夜又憑添了一絲生機和一絲神秘。
這個故事,不論是推敲,還是敲推,都能說得過去,其實也不必細究,但留下的一段美言佳話卻著實令后人稱頌。
附:賈島《題李凝幽居》全詩:
閑居少鄰并,草徑入荒園。
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
過橋分野色,移石動云根。
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