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部門的兩位同事關系鬧得比較僵,究其緣由,兩人各執其言,都是各司其職,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一時間辨不出對錯。大約經常會遇見這樣大大小小的辨不清的羅生門事件。是什么時候聽說的羅生門一詞呢?沒有什么記憶了。機緣巧合的從圖書館借了回來,最近一直堅持早起一小時看書,再加上一些零碎的時間,一周不到竟然讀完了整本小說,又去看了電影版的《羅生門》。
羅生門下,有一家將,避雨。羅生門荒涼陰深,狐貍強盜做窩,尸骨成山,烏鴉群集。被辭退的家將在這羅生門下思考著自己該何去何從的人生。要從無辦法之中想辦法,便只好不擇手段。擇手段只能餓死在街頭的垃圾堆里,倘若不擇手段呢?不擇手段又加上一個“倘若”表明了家將內心的繁復與掙扎。隨后家將在羅生門內遇見了為了自保而拔死人頭發的老婆子,家將對著一切的罪惡引起了極大的反感,隨后在聽完老婆子的辯白之后,家將的內心也不在掙扎,下定決心的走上了不擇手段之路。不做就得餓死,反正是沒有法子的。善惡往往只在一線之間,羅生門就是這樣的一個地方,善與惡必然要做出一個選擇的地方。此乃《羅生門》開篇。
《羅生門》一共由27篇小短文構成,最后加一篇作者芥川龍之介借侏儒的話所表達的觀點。最開始看《地獄變》的時候總是覺得有些驚恐,良秀為畫《地獄變》瞧過被鐵索捆著的人,寫生過被怪鳥追襲的人,在夢里瞧見過鬼怪。因為畫不出烈焰之下被火燒死的華服女子的場面而求見大公,大公應之。最后良秀見到的竟是自己的女兒活生生被燒死的場景。《地獄變》終成,畫中承受著地域之中酷刑的人栩栩如生,如人身臨其境而感同身受。良秀是最好的畫師,我想也是一位好父親,畫作成第二日良秀便懸梁自盡,失去了獨身女的良秀無法再安心的活下去了。作者對于《地獄變》的描寫至今讓我覺得心有余悸,我深刻的記得看完《地獄變》的那個清晨,我內心的驚惶與悲愴,就像作者所說見過《地獄變》的人無不被它火焰地獄的大苦難所影響,而我被作者鬼斧神劈的描寫所震撼。
我以為《羅生門》的短篇皆是這樣一些怪神亂力、殘酷驚悚的故事,開始考慮是否放棄讀這本書,硬著頭皮看了下去之后發現除了前面幾篇的神鬼之作,后面的故事倒是時而不乏溫情,時而不乏撲朔。就像《戲作三昧》里的作家馬琴,遇見了形形色色的人,對自己的作品褒貶不一,這些人多多少少會影響了馬琴的創作,但是當年幼的孫子說:您是大人物,要好好兒,好好兒忍者。六十多歲的老藝術家被六歲的孫子的話所感悟,創作的本身就是一件艱難孤獨的事情,創作難得,堅持自己創作的本心更加難得。“好好用功,別動肝火,而且要好好忍者。”網絡大數據之下,褒貶之勢來的更快而且更猛,不少碼字創作的人多少都會遭受輿論,避免不了,唯一需要做的,不是解釋不是爭論,是好好用功,莫生氣,你的作品會幫你說明一切。《莽林中》是電影版《羅生門》的節選,死者、強盜、女人,紛紛各執一詞,使得爭相撲朔迷離,感興趣的可以去看看電影。現在對于《羅生門》的解釋并不是最初芥川龍之介筆下的羅生門,而是由黑澤明的電影《羅生門》衍生出來的。
對于人性善惡的多面描寫,芥川龍之介刻畫的入木三分,讓人不得不佩服作者的筆力和手法,用簡單的語法直抒胸臆,不僅表達出故事里的觀點更表達出創作作品的時代大背景,就像《煙草與魔鬼》里的那一段描寫,煙草是誰帶來的呢?南蠻的天主來到的同時南蠻的魔鬼也來了,輸進西洋的善的同時也輸進了西洋的惡。20世紀初的日本正是侵華,與西方國家締結百年同盟的時期。凡事總是有兩面性或者多面性的,有正必有反,有善必有惡,有好必有壞。不需要極端的去評價事物的一方面,綜合而觀,兩害相權取其輕,兩利相權取其重。
給我印象比較深刻的大約算是《大導寺信輔的前半生》,之所以印象深刻大約是因為引起的陣陣共鳴,作者從六個方面來闡述信輔的前半生,表達出當時今日信輔的思想變化。信輔居住在窮鄉僻壤的本所,從小喝著牛奶長大,不知道母奶是什么的信輔將自己身體不好的原因歸結于牛奶,并將這個年少的秘密埋藏在內心的身處,為了掩蓋這樣的秘密而不顧一切的應對著年幼玩伴的各項挑戰,橫跨深水溝,攀爬銀杏樹,盡管信輔十分的害怕,但是為了掩飾自己所謂的秘密而不敢示弱的一往無前,直到長大之后的信輔才將這樣的迷信淡化而去。住在窮困地區的信輔的家也是貧困的,少年的信輔有著極強的自尊心,他厭惡貧困,厭惡為了保持體面而不得不忍受更多的痛苦的貧困生活,厭惡家里的寒磣樣,厭惡身材矮禿頭的父親,厭惡將普通糕點放入名貴的糕點盒里面充當名貴糕點送人的母親,也厭惡自己,厭惡自己看不起雙親,厭惡自己高明的說謊手段騙錢的行徑。大學畢業之后去同學的家中做客,看到了同學眼中同樣的厭惡時幡然醒悟:他首先是一個退休官吏的兒子,是追逐虛偽的中流下層階級的貧困生活中生下來的一個人。對于家庭對于父母終能理解,對于自己也逐漸釋懷。學校對于信輔來說始終充滿了黯淡的記憶,信輔認為自己是為了擺脫貧困而讀書,學校對于自己就是一座牢籠,那些討厭的老師討厭的及格制度,就在這樣的憤懣之中信輔養成了忍受孤獨的性情,后來回憶往昔,當年的學校都是展現在美麗的薔薇色的曙光之中的美好存在。年少的信輔是極愛讀書的信輔,因為貧困買不起書的信輔,去圖書館借書,去書鋪以買書之名偷看書,以招來吝嗇之譏的節儉來買書,甚至用買了舊書的錢去買新書,但是賣了舊書的信輔內心并不好過,甚至有一次以自己賣出價格的兩倍買回了自己之前賣出的舊書。信輔從來不能不問才能怎樣就去交朋友。信輔一直有著自己交朋友的標準,他的朋友需要有強烈的求知欲,有極其聰明的頭腦,他們是能和信輔用頭腦戰斗的人,他們能秉燭夜談,能爭論到夜半,那些信口開合的人,那些不同階級并且看不起人的人是與信輔格格不入的人,是信輔不屑交往的人。
我好像從信輔的前半生里面看到了自己的前半生,看到了大多數人的前半生。 年少的我們總是懷揣著自以為天大的秘密遮遮掩掩,害怕被旁人看出端倪,喜歡的女孩子就故意去捉弄,讓所有人都誤以為自己是討厭她;暗戀的男生就裝作和他不熟,不和他說話,其實在許多個不經意的瞬間偷偷的觀察著他;直到多年之后,喜歡的女孩暗戀的男生,已為人妻已做人父,而我們也各自散落天涯,才恍惚發覺年少無知的青澀懵懂,只道是年少。青春期的我們除了叛逆不羈之外更多的是自卑,因為家境,因為父母,因為我們自己,所有的一切似乎都能成為我們看不起自己的理由,后來時光消磨,我們開始慢慢的找回自信,找回自己,也開始學著接受,接受現實,接受我們自身所擁有的好的壞的一切,成長就是與不優秀的自己講和。有時候路過學校的校門,看著校園里穿著青春校服的少年少女,不免唏噓,徒生感嘆,那個你稱之為牢籠的地方你再也回不去了,那個你曾經厭惡的藍白相間裝你再也穿不上了。我們曾經視學校為監獄,視老師為猛虎,如今那卻成了我們最為懷戀的地方和人。孩提時代的我們總會有一些純真的愛好,集郵,寫信,或者其他,后來年歲漸長,那些愛好可能早已石沉大海,塵封箱底。可是某一日不經意間的拿出來不免細細回味一番,對于遺失的部分免不了的遺憾傷感,那是多少金錢都買不到的回憶。有些朋友陪我們走過了人生的一段旅程,有些朋友一直陪著我們走到了現在,不論是那一段的朋友還是那一生的朋友,都是我們自己所選擇的。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朋友的標準,無論標準是什么但總是存在的,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兩人能夠一起走一段路是緣分使然但更多的是臭味相投吧!不然你遇見的那么多人為何偏偏只和她做了朋友。
芥川龍之介的《羅生門》久負盛名,也值得一讀再讀。不知不覺間寫了這些,最后用他在《侏儒的話》里的一段節選作為結尾吧!
祈愿不要讓我窮的一粒米都沒有,祈愿不要讓我富的熊掌都吃膩;
祈愿不要讓采桑農婦都討厭我,祈愿不要讓后宮美女都垂青我;
祈愿不要讓我愚昧到莠麥不分,祈愿不要讓我聰明到明察星象;
祈愿不要讓我成為英武勇敢的英雄,不要讓我產生做英雄的欲望,請保護這個無力的我。
我是個只要被這新春的酒灌醉,吟誦這金縷的歌過上美好日子就知足常樂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