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網絡上文章的摘抄:
http://read.dangdang.com/content_2280467?ref=read-3-C&book_id=13744
心理學研究發現,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不自覺地把自己的心理特征(如個性、好惡、欲望、觀念、情緒等)歸屬到別人身上,認為別人也具有同樣的特征。比如,一個敏感多疑的人,則往往會認為別人不懷好意;心地善良的人會以為別人都是善良的;經常算計別人的人就會覺得別人也在算計他;自己喜歡說謊,就認為別人也總是在騙自己;自我感覺良好,就認為別人也都認為自己很出色……心理學家把這種心理現象稱為“投射效應”。
比如,一個心地善良的人會以為別人都是善良的;一個經常算計別人的人就會覺得別人也在算計他等等。
“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就是一種典型的投射效應。
“投射效應”是指認為自己具有某種特性,他人也一定會有與自己相同的特性,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并強加于人的一種認障礙。
- 不應該將自己的意愿強加給別人
- 投射心理過于嚴重,以己度人
- 不要嘲笑別人
- 世界上沒有確定的事情,話不能說滿,不可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別人
http://www.psychspace.com/psych/viewnews-13096
- 蘇東坡和佛印的對話
宋代著名學者蘇東坡和佛印和尚是好朋友,一天,蘇東坡去拜訪佛印,與佛印相對而坐,蘇東坡對佛印開玩笑說:“我看見你是一堆狗屎。”而佛印則微笑著說:“我看你是一尊金佛。”蘇東坡覺得自己占了便宜,很是得意。回家以后,蘇東坡得意的向妹妹提起這件事,蘇小妹說:“哥哥你錯了。佛家說‘佛心自現”,你看別人是什么,就表示你看自己是什么。 - 莊子中的故事
《莊子》中有這樣一個故事:堯到華山視察,華封人祝他“長壽、富貴、多男子”,堯都辭謝了;華封人說:“壽、福、多男子,人之所欲也;汝獨能不欲,何邪?”堯說:“多男子則多懼,富則多事,壽則多辱。是三者,非所以美德也,故辭。”
人的心理特征各不相同,即使是“福、壽”等基本的目標,也不能隨意“投射”給任何人。
http://www.psychspace.com/psych/viewnews-13095.html
在這里看到了關于【定勢效應】的一篇文章:
請看這樣一個問題:一位公安局長在路邊同一位老人談話,這時跑過來一位小孩,急促的對公安局長說:“你爸爸和我爸爸吵起來了!”老人問:“這孩子是你什么人?”公安局長說:“是我兒子。”請你回答:這兩個吵架的人和公安局長是什么關系?
這一問題,在100名被試中只有兩人答對!后來對一個三口之家問這個問題,父母沒答對,孩子卻很快答了出來:“局長是個女的,吵架的一個是局長的丈夫,即孩子的爸爸;另一個是局長的爸爸,即孩子的外公。”
回到 【投射效應】
http://www.xinli001.com/info/100009596
這些事情無不向人們反映出這樣的道理:用自己的喜好往往不能正確地衡量別人,也不能有效地向他人施加影響。
特別是當自己在某方面試圖影響對方的時候,往往為了恭維或者接近對方,向對方施加某種拉近距離的方法,但其方法往往會受到自我思維定式的影響,不是實事求是地根據自己的觀察所得到的信息去判斷對方的喜好、性格、特征,而是想當然地把自己的特性投射到別人身上,這樣必然不能達到有效影響他人的目的。
一個化喪尸妝的心理學實驗。
心理學家會告訴你答案:自我投射
自我投射的表現形式是多種多樣的,主要有兩種:
一是感情投射,即認為別人的好惡與自己相同,把他人的特性硬納入自己既定的框框中,按照自己的思維方式加以理解。比如,自己喜歡某一事物,跟他人談論的話題總是離不開這件事,不管別人是不是感興趣、能不能聽進去。引不起別人共鳴,就認為是別人不給面子,或不理解自己。
二是認知缺乏客觀性,比如,有的人對自己喜歡的人或事越來越喜歡,越看優點越多;對自己不喜歡的人或事越來越討厭,越看缺點越多。因而表現出過分地贊揚和吹捧自己喜歡的人或事,過分地指責甚至中傷自己所厭惡的人或事。這種認為自己喜歡的人或事是美好的,自己討厭的人或事是丑惡的,并且把自己的感情投射到這些人或事上進行美化或丑化的心理傾向,失去了人際溝通中認知的客觀性,從而導致主觀臆斷并陷入偏見的泥潭。
例一: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負面例子)
例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正面例子)
例三:以己度人
例四:豆腐腦的甜咸之爭
例五:本我位的思考
自我投射常發生的情況
1. 對方的年齡、職業、社會地位、身份、性別等等與自己相同。人們總是相信:“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認為同一個群體的人總是具有某些共同的特征,因此,在認識和評價與自己同屬一個群體的人的時候,人們往往不是實事求是地根據自己的觀察所得到的信息來判斷,而是想當然地把自己的特性投射到別人身上;另外,人們總是喜歡評價與自己有某些相同特征的人,總是習慣于與這些人進行比較,但是,人們又不希望在比較中自己總是落敗,處于不利之地,而投射作用在此正好起了一個保護作用,把自己的特點投射到別人身上,自己和別人就都一樣了,沒有什么區別,自己不錯,別人也好不了。
2. 當人們發現自己有某些不好的特征的時候,為了尋求心理平衡,就會把自己所不能接受的性格特征投射到別人身上,認為別人也具有這些惡習或觀念。成語“五十步笑百步”就是這樣的一個例子,自己因為臨陣逃脫而覺得難堪,是怯懦的表現,心理很不舒服,突然發現別人比自己逃得更遠,便大肆嘲笑,以減輕自己心里的不安。這時候,投射作用也是一種自我保護措施,這樣做可以保證個人心靈的安寧,但往往影響自己對人和事的正確判斷。在這種時候,人們更喜歡把自己所具有的那些不好的特征投射到自己尊敬的人或者比自己強得多的人身上,這樣一來,心里的不安就會大減,因為名人尚且不可避免地具有這些特征呢,何況我一個無名小卒?
** 由于投射效應的存在,我們常常可以從一個人對別人的看法中推測這個人的真正意圖或心理特征。由于人有一定的共同性,有相同的欲望和要求,所以,在很多情況下,我們對別人做出的推測都是比較正確的,但是,“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人與人之間畢竟有差異,不考慮個體差異,胡亂的投射一番,就會出現錯誤。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錯誤地將自己的想法和意愿投射到別人身上:自己喜歡的人,以為別人也喜歡;父母總喜歡為子女設計前途、選擇學校和職業,絲毫不顧忌孩子的興趣愛好與特長,把自己的喜好強加到子女身上……我們得記住,人與人之間既有共性,又各有個性,如果投射效應過于嚴重,總是以已度人,那么我們將無法真正了解別人,也無法真正了解自己**。
當然,像例二也說了,自我投射并非單純的缺陷,相反,很多時候自我投射是一種社會性的行為,他能幫助社會建立規范與互助的行為,同樣的,在個體差異較小的交際中,自我投射也能更好地幫助我們去換位思考,去體諒他人。【投射效應(以己度人)和同理心的區別】
然而,大部分的情況下個體差異并非我們想得那么小那么簡單,那么,到底是什么造就了人與人之間的個體差異呢?這就是一個很大很大的坑了,希望哪一天心理學家們能通力合作把這個坑完整的補好吧。
中文百科在線-投射效應
比如,一個心地善良的人會以為別人都是善良的;一個經常算計別人的人就會覺得別人也在算計他等等。
投射能使我們對其他人的知覺產生失真。人們在對他人形成印象時,有一種強烈的傾向就是假定對方于自己有相同之處,通俗的說就是“以己推人”、“以己之心,度人之腹”,反射的就是這種投射效應的一個側面。比如心地善良的人總也不相信有人會加害于他;而敏感多疑的人,則往往會認為別人不懷好意。
投射效應是一種嚴重的認知心理偏差,為了克服投射效應的消極作用,我們應該正確地認識自己和他人,做到嚴于律己,客觀待人,盡量避免以自己的標準去判斷他人,對方并非如我們所想象,只有嘗試了才會知道。辯證地、一分為二地去對待別人和對待自己,是克服投射效應的良方。
自己有過錯,從而注意別人身上相同的過錯和行為。愈是自己有缺點的人,往往也愈愛注意別人的不足。
別輕易相信自己的喜好
投射效應是指以己度人,認為自己具有某種特性,他人也一定會有與自己相同或者相似的特性,從而經常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并認為對方也應該有同樣的感受和認知。簡單來說,這就是強加于人的一種認知障礙
影響力智慧
欲向他人施加影響前,可以用同樣重復的行為、動作、喜好展現在對手的面前,掌控對方的預期心理。當對方誤認為你會繼續同樣的喜好、思想、觀念、行為、舉動時,你便能夠掌控固定模式中的主動權,進而實施影響。
投射效應:為啥總有人讓你無緣無故討厭?
日本作家東野圭吾在小說《惡意》里講了一個讓人不寒而栗的故事:暢銷書作家日高邦彥在家中被殺,殺人兇手是同樣身為作家的昔日同窗好友野野口修。
野野口修的殺人動機源于一種莫名其妙的“惡意”。他在事情敗露后供述道:“總之我就是看他不爽。”
與一見鐘情美好相反,有的人你剛接觸就無緣無故討厭她,她的一舉一動都讓你反感
你完全不清楚這種抵觸心理從何而來。不過在心理學家看來,這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討厭。
...答案很簡單,與其說讓你感到不舒服的是這個人,倒不如說,是這人身上某種特質喚起了你不舒服的感覺,而別人看不到這種特質,或者完全不care。
心理學認為:
你無緣無故討厭那個人,是因為你自己身上有和她一樣的特質。但潛意識中,你認為那種特質是“不好的”。
而承認自己“不好”這種想法太痛苦,于是被自我壓制,轉而采取將“不好”“投射”到別人身上(懷疑別人或者強加別人)的方式來緩解這種焦慮。
通過這樣的操作,人們扔掉了自身討厭的部分,保持了“我足夠好”的自我感覺,并能通過抨擊他人在內心里獲得一種優越感。
這種將自己的感情、意志和特性強加于他人身上的認知傾向就是投射效應。
反應了最普通的人性
如果我們深究“投射效應”形成的原因,會發現這種現象其實揭示了一種普遍的人性:
人是靠推己及人來反向自我保護的動物。
每個人因為出身環境、成長經歷、外表、家庭、財富、教育等等一系列先天或是后天的復雜因素的不同,必然會產生截然不同的世界觀、價值觀和待人接物的準則。
而我們人生的過程就是用盡一切方式來不斷證明自己價值體系的合理性。
對于任何和自己的“正確理念”相悖的人和事,我們會毫不留情地嘲諷,不屑,攻擊,謾罵,甚至戰爭,不惜一切代價來證明別人的錯誤以便來維護自己的價值體系的正確。
更簡單地說,人們永遠覺得自己的想法才是對的,凡是跟自己相對立的就是錯的,這就是人類的本能。該本能基本可以解釋我們生活中和其他人相處的過程中的所有事情。
因此,表面上我們是抨擊一個人的虛偽,但實際上可能是羨慕她的八面玲瓏或處事圓滑,也有可能嫉妒或恨她靠虛偽得到的成功,而我們沒有。
減少“投射效應”的影響
讓彼此都舒服
既然是一種本能,“投射效應”當然無可避免,但我們仍然能夠有意識地減少它對人際交往產生的影響。
知乎網友@衛藍的這幾條建議或許對你有用:
1、保持距離,眼不見心不煩
對一個人不自覺的討厭既然很難改變,更好的辦法就是換一個環境,遠離他們。
只要不經常看到,你會慢慢忘記他造成的負面影響。
2、關注自己的情緒,提前干預
人的情緒有70%可以通過身體表達。即使我們極力隱藏對一個人的討厭,但是對方還是會很輕易感受到你的不友善。
察覺到你的不友善之后,對方往往也會做出負面反饋。結果自然是雙方的惡意越來越多。
所以,當感覺到自己對一個人有所厭惡的時候,一定要提前干預自己的行為,減少惡意和扭曲。意識到自己會有扭曲的傾向,進而改正。
3、別急著懟,學會“示弱”合作
想讓兩個互相討厭的人減少敵意,有效的辦法是讓他們必須協作完成一個任務并且成功。
如果你想讓對方減少對我們的厭惡,可以讓對方幫我們忙(而不是去幫對方的忙)。“弱者關懷”會讓對方以后也更可能幫助你。
4、好好鍛煉身體
身體素質不行的人心思也比較敏感。身體狀況惡化時,對周圍會更為敏感多疑,進而有更強的攻擊性。而這些情況都可以通過鍛煉來規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