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就像旅游,既可以說走就走,漫無目的地四處游走,也可以提前做好攻略,對某一處景點進行深度游。
泛讀是漫無目的地四處游走,而精讀恰如深度游。
人生有限,精力有限,而書海無涯。以有限的人生與精力,無法讀盡天下所有的書籍。所以,泛讀是必要的,也唯有泛讀,才能擴大閱讀面,開闊自己的知識面,并從浩如煙海的書籍中找到自己最感興趣的、最值得自己去研究的知識。
而對于自己喜歡的書籍,則可以一讀再讀,反復研究每一個字、每一句話的含義,以及文字后面的意義。這個世界上已有的、即將寫出來的書籍那么多,但經典并不多,而自己真正喜歡的、感興趣的書籍則更少。“好書不厭百回讀”,只有反復精讀,才能真正將書里的知識轉發為自己的知識。
閱讀的過程,其實也是一個思考的過程。“每有會意,則欣然忘食”,泛讀時,遇到自己最感覺興趣的書,是一種“會意”;精讀時有所領會感悟,也是一種“會意”。
很多作品,尤其是經典作品,看一遍兩遍,是很難真正領會到其中的含意的,讀到三遍四遍,就慢慢懂得了,再讀到五遍六遍,對于之前弄不明白的地方,才會豁然貫通。有些書,初讀的時候不懂,過一段時間再去讀,也許就明白了;還有些書,是必須有了一定的閱歷,才能真正領會到其中的含意的。
尤其是中國古典文學作品,不同年齡段、不同心情,讀來感覺是完全不一樣的。
譬如說《春江花月夜》中“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這一句詩。少年時代讀它,只覺得生命無窮,天地無邊,有蕩氣回腸之感;青年時讀它,會心生時光無涯而生命有涯的感觸;而人過中年,再讀這句讀,則會有江月永恒而人生短促,更需珍惜時光的感覺。歡喜時讀它,只覺得人的生命一代又一代,充滿了希望;悲傷時讀它,又會頓生人生短促的無奈之感……
而精讀的方式也有很多種,可以摘錄,可以寫讀書筆記,也可以寫讀后感。朱熹的《論語集注》、《楚辭集注》,以及清代脂硯齋的點評石頭記,都是讀書筆記寫到了某個境界,成為了經典著作的事例。
所以,對于自己感興趣的書、重要的書,是應該反復讀的。讀到有所會意之處,若能將感受記下來,便更有助于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