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深愛華與華方法,不是因為分享它可以給我帶來虛榮,而是因為它讓我的工作有了開掛的超能力。
真正掌握這套方法的人,在任何崗位上都可以為公司創造價值,或者為自己創造附加價值。他們不會抱怨接陌生項目,而是滿心歡喜的去迎接新挑戰,去應用神奇的算法,重新解構一個新的行業。
我因為工作便利,日常對接國內最頂尖的保險公司和保險營銷大師,于是就嘗試用這套方法去解構這個行業頂尖的公司和個人。
一、行業研究及洞察,確保生意在正確賽道
1、保險是騙人的嗎?
這個問題困擾了我很久,經常聽到“一人賣保險,全家不要臉”的話,保險的“行格”確實比較低,在我對接保險大咖的初期,對這個行當以及這些精英們在內心并不那么認同,甚至會覺得他們只是精明的商人而已。
直到有天,我看到了b站上的一個視頻,講保險的起源,視頻里說,保險的雛形最早出現在“漢謨拉比法典”里,國王為了避免火災,要求大家每人交錢,用于在大缸里存水。
視頻里還說,黑人貿易時代,黑人的性命是最早被當做標的,后來水手們開始為自己配置保險,簡單點兒說就是,我干這一趟活兒,能活著回來就賺錢回來,如果掛了,也給我的家人一筆錢。
看到這里的時候,我就覺得心里暖暖的,因為保險的初衷是美的,是飽含對美好生活的熱愛,飽含對家人的牽掛。
2、為啥保險行業的“行格”在中國會那么低呢?
保險的負面新聞不絕于耳。
比如有一種說法,保險公司每年招那么多人的真實目的,是要這些新人給自己和家人買上保險。
再比如,從業人員的素質并不高,有時為了成單,會選擇性的告訴客戶部分條款,在真實理賠時問題重重。
甚至有些性價比不高的產品,有保費倒掛的現象,這些現象導致在大家印象中,干保險是很LOW的一種職業選擇。
3、為啥保險還有那么多人干呢?為什么我對接的人受人尊敬,而且他們可以年入百萬、千萬?
總體來看,主要原因有三個:第一,需求旺盛,且在真實增長中;第二,產銷分離;第三,人員素質高。
1)需求旺盛,且在真實增長中。
我身邊的朋友多多少少都會給自己和家人配一些商業保險,最不濟也會有支付寶上的醫療保險,且我們的保險密度遠低于發達國家(保險密度是指按限定的統計區域內常住人口平均保險費的數額。它標志著該地區保險業務的發展程度,也反映了該地區經濟發展的狀況與人們保險意識的強弱)。
華與華方法說,社會問題越大,商業機會越大,要想掙多大錢,就看它解決這個問題的力度有多大。
這是一塊值得耕耘的市場,它可以保障這個賽道足夠長,我們在做調研時,發現這一點很重要,因為我們需要確保,客戶所在賽道或我們為他選的新賽道一定要是個值得耕耘的賽道。
有一個保險經紀人說,當前保險界的矛盾就是,人們日益增長的保險需求,與保險從業人員的不專業所形成的反差,這也是保險業存在巨大紅利的原因所在。
她同時也說,一個人要想獲得長足的發展,要找到很長的坡道和很濕的雪,可以讓這個雪球持久的滾下去,我們每個人不會因為年齡而貶值,反而會隨著時間的推移,形成越來越大的勢能,變的越來越值錢。
2)產銷分離。
有一種神奇的工種在中國發展越來越好。
傳統意義上來說,銷售員代表保險公司利益,向顧客推銷他本人所在的保險公司的產品,但是,現在有一種叫經紀人的職業,他是代表顧客利益,為顧客挑選真正適合他的各家保險公司的產品。
這種職業,類似于“房屋中介”,他們不生產或擁有房子,而是幫客戶挑選適合他的房子,這種職業在美國等發達國家比較流行,近年來在中國發展迅猛。
3)人員素質高。
他們動輒碩博出身,公務員、醫生轉行,他們擁有良好的學歷背景和社會資源,他們除了擁有原本的尊重外,還依靠保險行業的專業表現,贏得更多尊重和信賴。
他們往往從給自己買保險開始,了解這個行業,發現這個行業的紅利,然后就開始自己做了,且一做就不可收拾,有人6 年時間拉起一支1800人的團隊,有人輕輕松松年入百萬、甚至千萬。
我對這些人以及這些人所在的組織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二、行業分析,競品公司4P研究
哪家保險經紀公司值得托付?
就像當初在上海買房子,我寧可花1.7個點去選鏈家,也不會只花1個點去選其他,幾百萬的交易容不得有半點馬虎,幸運的是,我發現了保險經紀界的鏈家——明亞。
“如日月之有恒,終一事之竟成”,這是明亞的價值觀,成立于2004年的它,率先將經紀人的理念與服務引入中國個人保險營銷領域,在幾次瀕臨倒閉的邊緣,也是這句話,讓它堅持了下來,活了下來,并不斷壯大。
早期的它就像看到未來的某位互聯網大佬,在中國少數家庭才有網線,在網速不佳,消費需求不旺盛的時候,就去研發電視機頂盒,讓每個家庭擁有自己的家庭影院,這個理念有些超前,自然就失敗了。
但不同的是,明亞堅持下來了,且模式的優越性讓它有了跨越式的發展。
我親眼看到,有人在某主體保險公司呆了18年,放棄可以躺賺的續傭和團隊管理津貼,來到明亞從0開始。
我也看到,越來越精明的顧客,更看重保險人的專業能力,他們甚至會去搶優秀保險經紀人的時間,把“經紀人”也當做社會上的稀缺資源。
下面,我們從4P維度拆解一下這家公司:
注:4P是營銷學名詞,由產品(Product)、 價格(Price)、 渠道(Place)、 推廣(Promotion)四個英文單詞的首字母組成。
產品層面:Product
1、保險產品種類多。
平臺上的保險產品來自多家保險公司,車險類別也在開發中。
2、軟件協作力強。
有700度出單平臺,明亞APP的個人管理平臺,還有以培訓見長的“隨身保典”,幫助營銷員全方位學習、工作、出單。
3、培訓體系完備。
不同于常規保險平臺,培訓是用于走過場,明亞的培訓堪稱業界典范,長達15小時的公司線上培訓是入職的前提條件,據說,這15個小時也能篩掉一部分不夠踏實的人,入職培訓完畢后,還有團隊自己的培訓,有的多達100節,基本上每周都有3晚的集中培訓時間(自愿參加)。
4、售后服務安心。
因為出單量大,各保司為明亞都組建了售后服務小組,出現任何問題可以第一時間找到對應對接人。
但是同類問題,當我詢問另一家保險經紀公司的TOP經紀人時,他們告訴我,個人經紀人的客戶在理賠的時候,可以去找“互助群”,這聽起來很滑稽,都幫顧客買了保險了,出了事兒,竟然平臺沒有理賠通道,要去找“互助群”?。?/p>
價格層面:Price
1、保險產品的傭金被打平。
這避免了經紀人為賺取高額傭金而向顧客推薦性價比不高的產品。
2、平均傭金僅為30%左右。
與其它平臺動輒80%相比著實偏低,但是它也有它的魅力所在,它更注重長期效應,它會幫助你經營你的團隊。
3、弱金字塔結構。
按照行規,職級不同,高級管理者往往會層層抽取基層營銷員的傭金,某些傳統的保險公司多達8層,而明亞只有3層:個人-經理-總監。簡單的層級及保障了基層營銷員的利益,也保障了基礎團隊的穩定性。
4、明確規定不返傭。
專業的服務是不返傭的底氣,有時,即便是簡單的咨詢,很多資深的經紀人是收咨詢費的。
渠道層面:Place
toC拓客:高質量文章+互聯網渠道+轉介紹
相較于傳統的緣故拓客方式,營銷員在向親朋推薦完畢后,很難開發新的客源,明亞的經紀人似乎人人都有一只好筆桿。
他們通過自己的微信號、知乎號、小紅書、百度百科不間斷的向外傳播自己的觀點,在網上傳播,有一點亙古不變,那就是提供真正的、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價值。
toB增員:互聯網+老客戶轉化+全國增員
優秀吸引優秀,同頻吸引同頻,在明亞價值觀“如日月之恒,終一業之成”的感召下,明亞的人自發的形成了一種崇尚專業、篤信服務價值的道路,不少接觸過明亞的人都會有一種感受,即他們有一套類似的“明亞人格”。
這也是其他保險公司代理人或經紀人放棄之前可以躺賺的續傭,只身到明亞重新開始的原因。
與其他創業類型相比,高達30%的利潤率也實屬動人,而且這個工種可以兼職、時間自由,是不少寶媽或職場人士的副業首選。不少老客戶也會慢慢的被增員過來。
個人可以全國增員,重點城市會有當地管人事檔案的分公司,個人只需要填一份團隊歸屬協議就可以加入全國任何1個團隊,平時線上協作就可以,這給個人創業者提供了足夠大的想象空間。
推廣層面:Promotion
主要方式是個人在互聯網輸出和口碑傳播,如上文所說,明亞一個人就是一個筆桿子,知乎上80%的高質量文章來自明亞經紀人。
此外,由此帶來的轉介紹也是客觀,優秀的經紀人作業1-2年之后,就不用開拓新客戶了,因為70%的新客戶來自原轉介紹,這么高的比例是源自經過設計過的“口碑傳播”。
華板(即“華杉”)曾引用酣客王為的話說,每個行業都值得重做。
在我看來,明亞就是在重做保險行業。而且他們注重長期主義,與華與華的“只問耕耘、不問收獲”有異曲同工之妙,還有堅信專業、不返傭,與華與華的“不騙人、不貪心、不夸大”、“不投標、不比稿、不行賄”也有共通之處。
它與華與華的不同點在于,華與華思考清楚一個項目至少需要3個月,明亞經紀人處理一個客戶咨詢1-2天就能出結果,他們更像一個醫生。然后就是,只要你足夠踏實,愿意學習,僅需要1部手機就可以開始作業。
三、行動計劃,優秀個人4P研究及標準SOP
如果擁有“華與華人格”的人來做這個行業的話,需要參考哪些個人?
找參考不應該看他今天怎么樣,而是應該看他怎樣從0到1成長起來的。我詳細分析了多位大咖的成長史,總結出適合新手的一條路。
這里多說一句,判斷你是不是真的在應用華與華方法解決問題,就看你會不會用消費者的四個角色和前中后三個字,按照消費者與商品發生關聯的關系和階段,去思考動作、計劃動作。
大咖成長規律:
1、學習要求真務實。
與是否有保險基礎相比,個人解決問題的能力更為重要,當遇到拿不準的時候,一定要去找合同,找法條;學習要邊學邊練,單純掌握理論沒有用,一定要給自己扎針、與客戶溝通,只要你比對方多懂10%,就可以交流下去,不要忘了,拿不準的問題還有團隊可以幫忙。
2、先自己再他人。
只有真正認可保險,可以給自己挑出來自己都想買的產品,才可以推薦親朋購買。
3、先熟人再陌生。
保險的銷售本質上是“信任”,互聯網上購買保險的渠道有多種,對方能在你這里下單,一定是基于信任,不要小瞧自己的微信朋友圈,為他們提供好服務,比自己開發互聯網陌生客戶更方便。
4、先微信公眾號再其他。
在向外輸出的時候,一定要有自己的微信公眾號,不要擔憂已經有很多人寫了,你要篤定的是,只有自己有積累,成單才會更迅速。
當你微信公眾號的文章發布超過10篇以后,一定會有陌生客戶找上門來。當微信號理完之后,同樣的內容要擴展到知乎,因為百度對知乎友好,百度搜索你的名字也能找到你的知乎主頁。
如果有更多精力,可以拓展小紅書和知識星球。
5、不返傭。
有舍有得,你會失去注重眼前利益的客戶,但更會得到看重長期利益的朋友。
6、投保結束才是服務的開始。
要尤其關注客戶的售后服務。
按照用戶投保的前中后去規劃我們的工作。
投保前:
學習+訓練+公眾號積累+朋友圈輸出,此時消費者的角色是處于信息搜尋環節的受眾,在他的朋友圈,你就是最專業的保險經紀人,始終以朋友們利益為出發點去死磕產品,始終傳播最正確、及時的資訊。
投保中:
當客戶有投保意愿時,要在溝通的第一個環節就確認,對方是否是家庭直接決策人,是否需要配偶一起參與溝通。
然后依次去詢問他投保的初衷、家庭的經濟狀況、已有保單的情況、近期的體檢報告,然后再根據具體需求去推薦合適的產品。
在客戶下單時,配合客戶解決疑難問題,始終記住,不以成交為唯一目的,幫客戶選到稱心如意的產品最為重要,因為往往一個保單要持續付款20年或30年。
此時,消費者角色是購買者,我們要幫他理順重點信息的閱讀順序,讓他明明白白的清楚自己的需求和對應的保障,因為保險類別很多,他本身是個合同條款,往往多達上百頁,要一下看清楚還是很費腦筋的。
投保后:
投保結束才是服務的開始,也才是更多專業價值的體現,可以在紙質合同下來后,登門講解條款,可以每年提供保單檢視,然后在遇到理賠時,全程服務。
以下提供一份我的小團隊隊員@付妍 同學(微信號:yanyangtian_0612)給客戶提供的客戶投保需求。
此時,消費者角色是體驗者和傳播者。我們要讓他們體驗到我們的專業和用心,也讓他們向更多朋友推薦,讓他告訴朋友,我有一個靠譜的保險經紀人,他雖然不返傭,但我很放心。
四、可以復制的成績和我們的未來
我干的怎么樣?
入坑5個月,平均月入1-3萬,已有隊員3位,預備隊員2位。
引導太太兼職作業,我們先把自己家的保單理好,然后在大學同學群做過1次包含保險基礎知識和保單在內的分享,然后保單紛至沓來。平均月入1-3萬,巔峰時刻當月有已生效保費3萬和待生效保費5萬。
已有3位伙伴入職,另有2位伙伴計劃入職中,其中,去年12月入職的@付妍同學,已連續2個月入1萬+了。
根據我趟過的路,我相信,只要人踏實,有基礎的文字整理能力,你也可以,甚至,你不一定需要身處一線城市,你只要磨煉出自己的本事,也一樣可以。
關于未來:
懂華與華方法的人更強大,用華與華方法賣保險算是我主抓的一個實操項目吧,未來會交給我太太打理,她會計出身,對保險的理解會比我更深入,這是我們的一條收入的增長曲線。
合適時候,我會向大家匯報我的另一條增長曲線。
我上述的推演邏輯基本上是一個全案的思考邏輯,然后在品牌戰略的思考上還有所欠缺,比如我們的符號、話語和產品結構,再比如對于“年度目標、決勝點、關鍵動作、時間節點”的內容思考。
但是我嘗到了甜頭,我們可以帶著問題前進,持續改善。
我希望更多朋友可以與我一起來玩,把華與華方法變現,賺到錢、幫到人、找到自己。
因為大家都愛學,都樂于鉆研和耕耘,如果現有的精力放在保險鉆研上,變現速度一定很快吧。
我曾經看到多位同學想用這套方法創業,有的人想辦個貴族小學,有的人想開個牛雜店,還有的人在辦教育機構,他們都用4P去分析過競品,提交過作業,但他們思考的還不夠深入,上述的這套推理的思路同樣適用于你們。
未來我會花更多精力與大家分享“應用華與華方法”的心得,只要你用,一定會產生切實的經濟回報,無論你是在甲方還是乙方,無論你在哪個行業。
關于作者:
王鯤鵬,原華與華策略師,原知名品牌策略公司外腦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