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一本書,書名是《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禮物》,作者是金伯莉·布雷恩,頗有啟發,在此希望與大家一同分享。
書中講到情感引導的重要性。情感引導,其實就是向孩子傳授情感規則,讓他們知道如何辨認情感并且以恰當的方式來表達。通過引導,父母可以根據孩子的發展階段來幫助他們認知情感和表達自我。父母在情感引導中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在我的育兒路上,我認為最難做到的一點就是了解并尊重孩子。了解孩子的個性、脾氣、生長發育,可能很多父母會認為,自己的孩子還能不了解嗎?例如你知道孩子喜歡搶東西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嗎?或許你并不了解。了解的同時父母還得尊重孩子。尊重孩子,必須先放低自己的身段,不要總以長輩自居,要學會站在孩子的角度上思考事情,這樣有的時候就不會覺得孩子的行為不可理喻了。
在育兒路上,父母管教孩子常常會出現以下幾種誤區:
1、控制型父母與放任型父母
在對付不乖的孩子方面,控制型父母往往會懲罰孩子,威脅、喊叫和賞罰,因為其行為舉止令自己完全無法接受;?另一種放任型父母則是兩手一攤干脆放棄,任由孩子熬夜,逃避洗澡,想吃什么吃什么—無論什么要求都加以滿足,對孩子放任自流。
情感引導型父母會用尊重和鼓勵孩子的方式去實施教育,這樣不僅孩子能愉快地接受,而且也不會對孩子的心理造成傷害。
2、輕視、低估和否定孩子的感受
書中提到一個例子,孩子從秋千上跌落下來,目睹全部經過的孩子父母可能心想孩子正好跌至一堆木屑上,所以不嚴重,于是對孩子說:“好了,你自己站起來吧!沒什么大不了的。”這位家長的初衷其實是好的,他不希望孩子過于嬌氣或者養成愛哭鼻子的毛病。這當中其實忽視了孩子的感受,這個過程其實是一連串的情緒,先是害怕:前一分鐘他還很高興的玩秋千,下一刻就摔倒在地;隨后是尷尬,很多人都在看著他,這種尷尬可能比任何實際創傷更讓孩子難受。
碰到這種情況,作為孩子的情感引導者,父母應當學會換位思考。永遠從同情的角度出發,詢問孩子的感受,確認孩子的情況,幫助孩子處理一些消極的情緒。
必須澄清的是引導不等于溺愛。大多數情況下,你只需讓孩子自己站起來,無須小題大做,也沒必要進行干預。只有當孩子開始哭起來或者明顯情緒低落時,才需要你進行情感引導。不能忽視或輕估了孩子的感受,對孩子要保持尊重的心態。我如何對待孩子,他們將會如何對待別人。
3、采用外部激勵和獎賞的手段
并不是說不能給孩子獎賞,只是父母有責任讓孩子知道,及時沒有獎勵也應該去做正確的事情。
4、以消極后果作為懲罰
許多家長們糊涂的認為,無論是獎勵還是懲罰都要事出有因。最有利于孩子成長的條件是獲得父母的支持、指導和建議。父母應當學會利用直接后果(而不是消極后果)來教育孩子。孩子不乖通常是有原因的,很多情況下是因為孩子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這時父母需要通過觀察找出孩子行為背后的動機和心理,而不是采取暫停活動、打屁股、訓斥等消極手段來教育孩子。
書中還講到與孩子建立親密關系的幾個重要階段:
1、嬰兒期,開始種下親密基因;
孩子出生的第一年,這個時期的親子互動稱之激發階段,我們會積極地鼓勵孩子去探索、發聲和交流,來激發孩子的潛能。第二年是激發階段的結束和限制階段的開始,也是對孩子進行情感引導的開始。父母需要確保家里的環境是否對孩子足夠安全,將一些危險的東西遠離孩子;還需要對孩子說個不停,激發他們學習語言;還可以和孩子多一些戶外活動,鍛煉孩子的運動協調能力;還可以早點開始情感啟蒙……
2、2-3歲,建立親密關系的關鍵時期
“兩歲的乖寶寶,3歲的淘寶寶”,正是對這個階段孩子的真實寫照,這個階段也是最具挑戰性的一段時期。
父母需要給孩子設定限度,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心,教會孩子學會分享,幫助孩子克服分離恐懼……
3、4-7歲,保持親密階段
這個階段的孩子自我意識越來越強,已經有自控能力,他們更加適應環境,更加懂事,個性也更加鮮明。父母要根據孩子不斷變化的需要來給予他們指導和支持。
育兒是一份無法辭職的工作。父母對孩子的愛是無條件的,在教育孩子時,孩子可能無法立即給予反饋,但父母的愛,孩子可以體會到,他們必將在未來的某刻回報給你。蒙特梭利說過:兒童是成人之父。讓我們與孩子一同成長,孩子在2-3歲的學習能力是很強的,只要我們愿意給孩子耐心,他們都能學會。育兒之路漫長,我也在不斷摸索學習中,寫這篇也是給自己一個小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