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對一些問題有特別特別強烈的感受:當我們批判一件事的時候,有沒有稍微耐心那么一點點,先搞清楚這件事究竟是什么?它是不是我理解的樣子?是不是我看到的全貌?是不是已經和從前有了變化?是個別情況還是普遍現象?會不會是因為我們互動方式不同而造成結果的不同?……
說蘭州牛肉拉面難吃的人吃到的是不是真的牛大碗?說蘿卜糕難吃的,吃到的是哪家的蘿卜糕?說某國汽車質量不行不禁撞的,有沒有比較過返修率和事故統計數據?傷感于人情淡漠的,有沒有看到人們的善舉,盡管是以不同的方式?說朋友不夠意思的,有沒有搞清楚朋友處在怎樣的境況,你的意思是不是他們理解的意思?說某某傻X的時候,有沒有想過他只是不想變成斤斤計較的人?罵別人貪婪的時候有沒有想過也許自己比那人更在乎利益?
在一個大佬云集的論壇現場,一位愛子心切的媽媽憤怒的指責丁磊,說恨不得用槍嘣了他,因為他的游戲害得孩子沉迷…在搞清楚原來說的游戲是《傳奇》之后現場哄笑起來。這件事很荒誕可笑嗎?其實每天都在上演,我們都可能是那位媽媽,孩子沉迷或許是因為游戲太勾引人,也或許是家長沒有真正關心孩子的關心。是的,我們憤怒或許是因為我們沒有用善意感知世界的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