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問答中看到一位戰友問,為什么老師提倡的是只字不差地閱讀,而古典老師卻提倡功利地閱讀。
原來是他們的經歷不一樣,但是一樣的是他們都達到了目的,都獲得了成功。因為他們用他們的經歷告訴我們,他們是這樣取得成功的。
之前看到弗洛伊德的心理學,他提倡潛意識,圍繞人的性來展開;而阿德勒卻在他的心理學著作《自卑與超越》中反駁了佛洛伊德的觀點,我當時也覺得對,佩服的五體投地,可是他們的觀點相差這么大,甚至是相反的,我卻找不到他們雙方的破綻,只是信服。今天知道了,原來是他們的經歷不一樣,但是他們都用自己的方法幫助了很多人,所以成功了。
另外一個就是弗蘭克爾的意義療法,各派都有不同觀點,不相上下,只能說各有千秋。
只有去踐行,然后找到適合自己的觀點,方法就好,不要去找太多的方式方法論,試用后,不行就換,成功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