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直在被各個大咖精彩的理論刷新著認知,感慨著為什么他們總能想的如此深刻,講出來卻又能如此的深入簡出。后來得知原來是一種叫做‘元認知’的東西在起作用,THINK WAHT YOU ARE THINKING。 思考你的思考,跳出一個世界看待自己的思維,情緒和行為,總結反思優化,從而每年得到一個升級版的自己。
剛學到這個理論時很受用,總是在懊惱自己為什么不早點知道呢,像得到寶貝一樣天天等著去看大咖們的新作。 昨天無意中和一朋友聊起來,埋怨老師為什么不早點教會我們呢,朋友說,老師教了呀! 我說哪有,中國教育沒有批判性思維這一門課呀。 她像不認識我一樣看著我說:數學的推理,語文的總結,不都是在教思維嘛。我說,那些只是公式啊,應用題而已啊,都是背誦的東西,現在看起來確實是邏輯思維的奠基,不過沒人告訴我還可以這么用啊! 在我說這話無比自然,沒有一點羞恥的時候,她扔過來一個不屑的眼神: 誰讓你不往深入再想一步,這還用等人教嗎?沒人教你就不去做了?
沒人教,沒人叫你去做,你就不做了嗎?
回想起來,雖然當時自己也算是半個學霸,在別人眼中看來是不怎么費工夫就拿個狀元探花的,可自己多出來的時間,卻一點也沒去鉆研所學的這些知識概念后面的內涵本質,沒有去考慮學了它們能怎么應用到自己的生活中。數學就是數學,對我而言只是公式,只是紙上的應用題,只是我要去完成的功課,老師要考的題目,家長要的分數。至于它的意義,它的遷移應用,完全沒有想過。或許說,我一直在等著別人告訴我答案,告訴我要做什么,要怎么做。
思考的時候,差那么一步;做事的時候,差那么一步;一年兩年下來,和別人差距的就不止是一輩子了!
乍然回首思考自己過往的時候,是觸目驚心的感覺。 惱恨自己為什么浪費了二三十年,惱恨自己活著原來都不是為了自己,上學是爸媽告訴我要讀好書,上好學校;讀書是老師和書本告訴我這是一個概念,它可以變出什么什么類型的題目,而沒有想過搭建自己的知識體系,真正找那些屬于自己的知識;工作是老板告訴我要做什么,工作范圍多出來的活,略高于我能力的活,我一直都把它當做累贅,而沒有想過借此平臺,培養專屬自己的職業能力。思考的時候差了一步,思維方式,行為模式都只會越來越遠離正確道路。
記得參加一次新東方雅思考試培訓的時候,閱讀題總會有1-2道題屬于自己的弱點,沒有辦法完全掌握。那時老師說,你要用10倍功夫去琢磨這一道題,差一題就成績差0。5分,0。5分差距就是一個級別的學校的差距,讀完四年出來差的就是一輩子。雖然當時我也像被打了一下雞血,但由于刻意練習直到掌握這一類題的操作性難度較大,最后還是抱著僥幸的心理,安慰自己可能不會出這一類題,出了我也或許能做對呢~~~抱著僥幸的心理,而不是死磕自己,差那一步,確實就是差之毫厘謬以千里。自己從來在學習上都使用一些小聰明,像高等數學,當時只用了2個晚上就達到一個70%的分數,心里便沾沾自喜,覺得IQ很高,比室友天天苦讀一個學期得到的分數也就少了10分8分而已。 可學習就是為了一個分數嗎?行動上差了一步,(或許這就是最難的那一步,花費的是80%的精力),分數上差了一層,對概念的內化深刻性就是相差一個級別,應用到人生上,差的就不止一輩子了!!
所以,在浪費了三十年后,我終于明白了,羅振宇最提倡的那句:“死磕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