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掉入“低水平勤奮”的大坑

春節期間,在家里把成甲老師寫的《好好學習-個人知識管理精進指南》仔細精讀了一遍。在檢視閱讀的時候,我看到目錄就很感興趣:“為什么大多數人的學習層次上不去?”"到底哪些知識值得學?“....."跳出低水平勤奮陷阱”“提升學習能力的三個底層方法”......

這些不正是我正面臨的情況嗎?看了很多書、報了很多微課訓練營、聽了不少分享,但好像并沒有很明顯的變化和進步,或者說投入產出比不高。這是為什么呢?帶著這樣的疑問,我翻開《好好學習》一書仔細讀起來,試圖從中找到答案。

?

?

看過之后,我似乎終于明白了問題出在哪。要想把書中的內容為我所用,推動個人的成長和進步,必須做到下面幾點:

一、將所學知識與你的過去經驗聯系起來。

這個也是永澄老師曾經提到過的,但凡聽課學習,要問:這個跟我有什么關系?

有這么一句話:不用起來的知識是無用的知識。看完一本書,合上,思考一下:我能否將書中所講的應用到我的工作和生活中?

例如,書的最后一章講了“黃金思維圈”:做一件事之前要問“為什么做它?”做這件事之前目的不明,不問清楚為什么做,就按自己的想法擼起袖子干起來,最后的結果有可能就是半途而廢、不了了之,或者遠遠達不到領導的要求,還得重新返工。要么就是把事情搞砸,損失一大把時間、精力和金錢。

回想起兩個月前,我還在一家教育培訓機構擔任老師,可能是認為我首次課沒有表現好,學管師遲遲不給我安排學生上課。經過一段時間與其他老師們切磋、反思后,我對學管師說:“我已經準備好了上課了,您看下一步怎么安排?”學管老師讓我再上一次試聽課,內容是初中英語的所有重點知識版塊。我當時聽了感覺這個任務比較重,內容很多,如果是只講某一個單元的內容,應該更有把握一些。但既然主管說了任務范圍,我也沒再多問,就趕快下去準備了。

現在想起來,應該再多溝通一下,多問下“why":講所有的重點知識模塊,目的是什么呢?是為了考察我的授課能力是否達到了上崗要求嗎?如果是這樣,只講一個單元或幾個知識點也能看出我的授課水平吧?還有其它目的嗎?

結果通過最后的通氣會,我才了解到:除了考察我的授課能力外,主管還想通過我的講授,給所有的學管老師培訓一下初中英語的重點內容。顯然,以我當時的現狀我只能滿足他的第一個目的,如果兩個目的都要滿足,可能時間上需要的更多。要么就調整策略,先只講一節某個單元的課。

二、底層認知的改變才能帶來行動的改變

因為只有行動,才能帶來變化。而行動的改變,首先必須要有信念和思維模式的改變。

很多時候我們要接受新的觀點和新的知識,必須要有一個包容和開放的心態。對于和我們不同的思想、觀點和看法,不能一味地拒絕傾聽、接納和嘗試。這也就是成甲老師在書中所說的”綠燈思維“。

如果我們一聽到反對的聲音,小我就跳出來進行”習慣性的防衛“,說:”你說的不對!我不聽。“然后就轉身離去,這實際上也是失去了一次學習的機會,一個聽取合理化建議的機會,這樣你的進步會很慢,因為你總是按照老套路來行事,沒有調整變化,最后的結果可能也還是老樣子。

這里我想舉我自己的一個例子。

去年,我在監利一個輔導機構上班,可能前不久剛提出辭職,接下來幾天工作中帶了點小情緒,主管看到后就說了,他的原話我不記得了,大意就是:”你看你的簡歷上每一份工作干的時間都不長,每一個地方呆一段就走,難道沒有反思過嗎?“我一聽這話,心想:“這不是在說我的能力不行嗎?要不就是選擇眼光有問題,找不到合適的干得長久的公司。或者心態不對,一遇到不滿意的情形就想跳槽。總之就是在諷刺我。”想到這些,情緒立刻上來了,沖著主管說了一大堆話來反駁,總之就是來驗證他說的沒道理,有哪些事情可以證明我的能力是可以的......。

?事后一想,這就是典型的“習慣性防衛”(紅燈思維):一聽到別人說你的不是,批評你,應激反應就是反駁,證明別人錯了,站不住腳。有可能反駁的理由是對的,也有可能是詭辯,找外部原因(堵車了,停電了,臨時通知開會等)。實際上,如果當時冷靜地想想,先不急著發話,先問問:”劉老師,您說的確實是事實,您這樣說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您想表達什么呢?“這樣一來,讓對方把目的說清楚,把他的觀點亮出來,有可能對這件事他會有不同的解讀,說不定可以給我有新的啟發。可惜我當時被原始腦控制,情緒占了上風,沒有收住,噼里啪啦說一通,堵住了理智溝通的大門,失去了一次傾聽不同聲音和觀點的機會。

所以第一個要改變的底層認知就是:

1. 對于批評和反對,先不著急反駁,放下面子,承認自己的不足,虛心傾聽他到底說的是什么,他為什么這么說?這些理由都對嗎?

如果我們只是沉迷于過去的思維模式,過去的不良的習慣定式,總認為自己的做法就是對的,堅持“以我為本”的一元思維,不去嘗試新的不同角度的思考和做法,怎么會有改變呢?怎么會有進步呢?

成甲老師在書中還提到一個底層信念,就是:區分“我”和“我的觀點/”。

很多時候我們聽不進別人的意見和反對,一心想找理由來反駁,來證明別人錯了我對了,是因為對方的身份!因為他/她地位比我低,經驗比我少,學歷不如我,比我年輕,資歷比我淺,或者我不喜歡這個人,所以他說什么我都不愿聽。心想:“你算老幾?你有什么資格說我?”

這樣的心態也是關上了了解外部世界,了解新思想、新觀點和新做法的窗戶,把“我“等同于”我的觀點/行為“。”某個人“我不喜歡,看不起,所以他說什么我都不愿聽,不想聽,聽不進去。我們不能根據自己的喜好來判斷對方觀點/行為的正確與否,簡單說,就是不能讓感情來左右我們理智的判斷。

反過來,我們也不能因為“某個人一次行為的結果”來給“這個人做定性的判斷”。

不能因為一次考試沒考好,就說“這孩子真笨!”;不能因為沒考上大學,就說“你這輩子就完了!”。這樣因為某一次沒有做好,就把整個人整個一生都給否定掉了。應該就事論事,不涉及人身攻擊,不隨便貼標簽,把問題擴大化。考不好,分析原因就是了。把原因找到了,下次不就可以考好了嗎?

所以要改變的第二個底層信念就是:

2. 基于“事實”來判斷正誤,而不是基于對方的身份或你的感性認識(直覺)。

?三、結硬寨,打呆仗:抓住問題的實質和最關鍵要素,死磕

學任何東西,都要問:它最關鍵的要素在哪里?把這個問題解決了,其它的事情也就很容易了。例如汽車的發動機,發動機壞了,其它的部件再好,汽車還是跑不起來。像游泳,不會水中呼吸,你的打腿動作做得再好,還是不能游起來。

為什么我們看了那么多書,理解力沒提高呢?因為書中有些關鍵內容你沒有徹底搞明白,所以對某個領域的理解你也是不圇吞棗,半知半解,不得要領。

所以做事情不能一味求快,在關鍵節點要靜下心來死磕,不留疑點,把想不明白的問題記下來琢磨透。就像打仗一樣,對于咽喉要道,戰略高地,要不惜一切代價,不管付出多少犧牲,一定要拿下,為最后的勝利打下堅實的基礎。

根據二八原則,一件事80%的地方都很容易突破,剩下20%是難啃的骨頭,是重難點,但你不理解這20%,整個事情你還是搞不定。所以我們要把80%的時間花在這20%的關鍵和實質問題上,這樣才能有質的提升。就像成甲老師在書中所說的“把慢功夫花在真問題上。.....花不成比例多的時間研究最基礎最核心的環節”。

書中談到了外語口語學習,提出了一個關鍵問題:是什么在影響你的溝通?這個問題的回答,成甲老師在書中沒寫。我作為一個多年英語學習者和英語教育行業從業者,用三個詞回答:句型、核心詞匯的多義用法以及英語思維。針對這三個方面反復練,刻意訓練,定能做到脫口而出!

四、通過“反思”來發現自己的臨界知識

成甲老師在書中多次提到一個關鍵詞——“臨界知識”,即能夠更廣泛、更普遍地指導我們行動的重要而基本的規律。

例如針對“在城市郊區修建高鐵站來帶動周邊經濟的發展”這個問題,實際結果并不盡如人意,在分析原因時,作者認為“供需關系”這個更基礎的規律更能深刻透徹地解釋事情的結果,而不是像有些人只看到具體操作層面,給出了“高鐵建設與土地規劃”這樣的解釋。

因為“供需關系”是底層規律,它不僅可以解釋“高鐵建設”這個問題,還可以覆蓋更多相關的領域(如商品市場、勞動力市場、資本市場等),可以帶動更多的因素參與行動,形成系統思維或者叫“多元思維模式”。

如何在自己的生活工作中發現和使用“臨界知識”呢?成甲老師在書中用很大篇幅寫了如何“反思”。我們在自己的工作中也會寫總結和反思,但為什么沒有收到很大的效果呢?因為我們反思得不夠深入和徹底,也沒有持續地做下去,形成每天的習慣。

反思日記就是要把針對這件事的所有思考過程都寫下來,不放過每一個細小的環節,前前后后如何看待這件事,為什么會采取這樣的行動,而沒有選擇另外的,全部都毫無遺漏地記載下來。

例如我是這樣來反思有一次我等待公交車而沒有打的的過程:

表面問題:今天從超市購物出來在車站花了約15分鐘等公交車,而沒有打的。

問題的實質:為了省錢而浪費時間。

我的思考過程

再等等看,不打的,嫌貴,還是省省吧。停留在原來打的10塊錢去火車站,坐公交才1-2元。

錯誤假設:

還停留在原來的打的路線上,現在的路線只需要起步價5.5元,公交車有空調也要1.8元。后者只比前者便宜3.7元。

為什么會產生這個問題:

1)沒有時薪的概念,假設我的時薪是50元,一分鐘就是約0.83元。等了14分鐘,相當于花了11.66元。

2)以前對自己的時間值多少錢沒有很清晰的概念,總覺得只要沒什么急事,等等車也無妨。只要不超過20分鐘,都能忍受。

3)印象中總覺得打的比坐公交貴很多,因為以前打的都是為了去火車站趕火車,一趟10元。比坐車貴10倍。

怎樣解決,有什么啟示?

1) 計算一下,從時薪的角度出發,以后等車最多等4分鐘,超過了省下打的的錢還不夠支付我浪費的時間。

2)可以在手機上下載聽課的視頻,在等車和坐車時就聽書,充分利用時間做有價值的事。

所以,為了提高自己尋找“臨界知識”的能力,先從寫反思日記開始吧!

在書中成甲老師反復提到了在數學、物理、化學、生理學等這些硬學科里尋找臨界知識,因為它們比起軟科學(心理學、社會學、經濟學)可信度更高,適用面更廣,更可靠。

當我們對一個問題無法解釋時,可以提出“假設”,再想辦法驗證。“大膽假設,小心求證”,這不正是嚴謹的科學研究方法嗎?

事先大膽提出某種觀點、結論或認知,然后通過學習、試錯和事實的結果來驗證我們的認知是否與事實相符。

比如定日計劃,寫下明天要完成的三件事,實際完成了多少呢?通過日回顧來總結反思,為何沒有按照計劃完成?

為什么這么計劃?計劃需要的時間超過了實際完成的時間嗎?你料想的結果是怎樣的?是估算的時間太少?根據實際執行的結果,反思分析清楚未完成原因后,就可以調整你的假設,讓你的日計劃更合理,更符合你的能力范圍。

這也是將科學領域的底層規律運用到個人時間管理上,正應驗了成甲老師書中所說的“臨界知識系統產生的巨大裂變威力。我想稱之為”多元思維模型“也恰當吧。

最后感謝永澄老師組織的《好好學習》共讀活動,本文在寫作過程中受到了第一次領讀的啟發。

?

?

?


?



?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DAY1】 請從《好好學習》這本書,封面,目錄,序言,結尾,請分析一下,這本書主要講的是什么內容,想解決什...
    拆擁閱讀 1,566評論 2 7
  • DAY1】 請從《好好學習》這本書,封面,目錄,序言,結尾,請分析一下,這本書主要講的是什么內容,想解決什么問題...
    Surprise旅程閱讀 753評論 0 0
  • 在如今的工作和生活中,“天下武功,唯快不破”成了我們的追求目標。我們都希望在短期內速成,什么“21天成就xxx”、...
    think12閱讀 2,979評論 9 38
  • 《好好學習》是一本最近出的一本很有誠意和深度的書,看完這本書,會驚訝于成甲如此年輕的年齡能有如此的認知深度,但是看...
    鴻波微瀾閱讀 2,245評論 0 3
  • 序言 《好好學習》這本書是一本關于如何學習的書。成甲老師在書中非常明確地指出來,我們現在對個人知識管理的認識存在很...
    楊何閱讀 2,377評論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