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 ? ? ? ? ? ? ? ? ? ? ? ? ? ? ? ? ? ? ?家有不懂規矩的熊孩子,真的很頭疼!
家有熊孩子搗蛋,的確很讓人頭疼。他們有時會為了得不到自己心愛的玩具而嚎啕大哭幾小時,他們也會在吃飯的時候把飯菜灑得滿桌子都是,還會為了和別人爭搶玩具而打傷、咬傷別的小朋友……于是,不少家長每天都活在擔驚受怕中,真的不知道明天熊孩子們還會闖出什么禍來,讓自己不得不去收拾爛攤子……
在教育孩子方面,我們究竟該培養孩子哪些規矩?為什么孩子沒有規則意識、又完全不聽家長的話,這背后究竟是什么原因?我們又該如何幫助孩子懂得規矩呢?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 ? ? ? ? ? ? ? ? ? ? ? ? ? ? ? ?家長不停地講道理,為什么孩子一直不肯聽?
要讓孩子能懂規矩,我們首先要先弄清楚一個問題——為什么家長不停地講道理,可孩子卻一直不聽,依然我行我素?
首先,是由于孩子的年齡小,導致家長的部分教育話語聽不懂。美國兒童行為研究學者羅特鮑姆(Rothbaum)教授指出,當孩子到了一歲開始,他的各方面行動能力已開始飛速發展,但是他們對事物的理解能力發展得就相對遲緩,用一句大白話來形容,就是“行動走在腦子前面”,他們說話和表達能力有限,只能聽得懂部分語言,這就使孩子學習規則、明白規矩存在著一定的障礙。
另外,孩子們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看見沒見過的事物,最先反應就是想得到它;遇到沒做過的事情,第一反應就是去嘗試一下……這種好奇心驅使他們很少考慮這么做究竟可不可以,也很少考慮到自己這么做會不會干擾到別人。這也是他們缺乏規則意識的重要因素之一。
還有一個不得不引起我們重視的原因,就是家長過分寵愛孩子,讓他們變得有恃無恐,以自我為中心,對家人缺乏尊重,對周圍的人和事也缺乏責任心,不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緒,也不愿意聽從父母的安排與教導。所以,這樣的孩子,行為方式都比較我行我素,不愿意被各種行為標準束縛。這也是很多家庭都存在的一個問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 ? ? ? ? ? ? ? ? ? ?上小學之前,孩子不掌握這些“規矩”,容易成為“不受歡迎”的人!
當我們弄清了孩子沒有規矩的大致原因以后,就必須要了解學齡前階段,孩子應該掌握哪些“規矩”,便于家長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
在這里,我為大家列出了幾項學齡前兒童需要掌握的規矩,以供參考——
第一,行為舉止的規矩。不能說臟話、粗俗的話,行為不能暴力、有攻擊性。在行為舉止上,要做到講道理、講文明、懂禮儀,遇事要冷靜、理性而不沖動。
第二,物品整理的規矩。學會自己整理和擺放玩具和文具,每次玩完之后要自己收拾,從哪里拿的東西要放回到哪里去,保持活動環境的整潔。
第三,先來后到的規矩。對于公共的物品,誰先拿到誰先玩、誰先用,后來者需要等待,不能插隊、不能搶奪。
第四,互不干擾的規矩。不能隨便打斷別人講話,也不能隨意打擾別人做事情,除非是很重要的事情。如果自己被別人打擾了,可以善意地提醒。學會尊重別人,學會換位思考。
第五,自我服務的規矩。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除非是遇到困難了可以求助別人,并在別人幫助自己的時候,學習他人解決問題的辦法。
第六,對待錯誤的規矩。自己做錯了事情,一定要誠實面對,勇敢、主動承認錯誤;而當別人對自己做了錯事,你也有權利要求別人向自己道歉,懂得保護和維護自己的權益,并用寬容的心態對待別人的錯誤。
以上就是我為大家整理的學齡前孩子應該掌握的各項規矩,家長需要在孩子上學前加以培養和訓練。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 ? ? ? ? ? ? ? ? ? ? ? ? ? ? ? ? ? ?培養規則意識,你不能不知道的幾個教育方法!
說到對規則意識的具體培養問題,我們需要怎么做、怎么說呢?
在“怎么做”方面,我們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家長不要以居高臨下的姿態給孩子做規矩,避免出現孩子的逆反心理。家長與孩子在觀點面前應該是平等的,誰對的就聽誰的,在做規矩問題上,家長對孩子的這種尊重要落到實處,這樣孩子才不會對你的要求和教育感到反感,甚至對著干。
第二,要給孩子做有限的選擇。所謂“有限的選擇”,就是給孩子做選擇題。家長可以把孩子必須要做的事情作為需要掌握的規則,在這個范圍內,孩子可以有幾個選擇方向,而無論孩子如何選擇,都會在這個規則里面,這樣,他們就在不知不覺間接受了規則并形成了習慣。舉個例子,比如你希望孩子不要在客廳里跑來跑去,可以對孩子說:“你是想和我一起來畫畫,還是看一本故事書呢?”這種多選一的做法,避免了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漫無目的地自由選擇,從而因此失去控制。
第三,家長要做好遵守規則的表率。在平時,家長要注意自己在家是否也一樣遵守各種規則:在家里,是否按時作息、是否講究衛生、是否禮貌用語、是否尊敬長輩……在外,是否遵守交通規則、是否在旅游景點講公德講秩序……家長要用自身嚴謹的一言一行,去正面影響孩子,一個行動勝過萬語千言。
第四,培養和訓練執行規則的技能要領。在孩子執行各種規則前,家長需要對他們進行必要的訓練,比如怎么說禮貌用語、培養自理能力、如何解決特定的問題等,這樣,孩子在擁有了規則意識以后,也能擁有執行規則的能力。
第五,適當運用“自然后果法”,幫助孩子知道規則的重要性。當孩子不愿意遵守規則的時候,家長大可不必棍棒相加,可以在合適的時候,讓孩子嘗嘗違規的后果。比如,不好好吃飯的話,時間到了就收碗筷,后果就是餓著肚子。用這種適度的后果讓孩子慢慢感悟到不遵守規則要付出什么代價,這樣一來,他們就會慢慢變得通情達理、自我約束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讓孩子懂規矩,你可以這么“說”!
在“怎么說”方面,我們也需要注意幾個要點:
第一,一定要用孩子能夠理解的語言來說明規則,說得越具體越好。家長不要簡單地對孩子下命令,應該和他們講清楚為什么定下這個規則、怎么才能更好地執行規則、控制好自己的行為。在講的時候要用具體而簡單的詞匯和簡短的句子來表述,語速可適當放慢。就比如關于整理玩具,你要說“把玩具放進玩具箱里”,而不是簡單地說“把房間收拾干凈”。年齡越小的孩子就越需要給出具體而明確的指令,便于他們理解和操作。
第二,用建議、商量的語氣提出要求。在給孩子制定規則的時候,也要尊重孩子的心理需求,可以用一些建議和商量的語氣對孩子提出遵守規則的要求,比如可以這么說:“我有個好主意,我們先把玩具收拾好,再一起下樓去玩兒,好嗎?”這種建議的口氣更能讓孩子合作,因為孩子感受到的是尊重,而沒有命令。
第三,告訴孩子“可以這么做……”,少用“不”字句。講規則的時候,家長多用引導和暗示的句子,讓孩子在“可以這么做……”的話語引導下,慢慢地照著做;盡量不用“你不可以這么做……”的句子來給孩子打預防針,這樣不但不會令孩子引起重視,反而會激發他們的好奇心,越不讓做的事情就越想去嘗試一下,教育效果適得其反。
我們很清楚,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而在讓孩子“成方”、“成圓”的背后,是需要家長的耐心和技巧的。在學會一項規則之前,你可能要不斷地反復教、反復強調,有時候還要忍受孩子重復犯同樣的錯誤……但無論如何,你都要冷靜、耐心,因為他們還只是個孩子,必要的時候,請放慢腳步等等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