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有一些人覺得美國好:美國社會保障好,就算你不工作靠低保也能過得不錯;美國人生活富裕,隨便一個家庭都住的上小別墅,開得起小汽車;美國的教育資源好,世界名校匯集于此;美國的教育制度好,真正實現素質教育;美國醫療好,全民免費。總之,美國什么都好,就連“月亮”也比中國的圓!因為美國這么好,我們都以為美國人民都很幸福,美國人都過得很輕松,我們做夢都想著移民美國,費盡心機申請美國名校,想要走上一條幸福之路。
科比:你可曾見過凌晨四點的洛杉磯?我見過每一個凌晨四點的洛杉磯!
科比是美國人,而且是美國名人,世界頂級球星,他擁有的夠多了吧?生活無憂了吧?可是他依然那么拼,在我們呼呼大睡的時候起來鍛煉。這樣的科比,我們究竟該羨慕,還是可憐?
如果說科比只是一個美國運動員,他需要付出無數努力來保住自己的頂級位置,那美國名校的“天之驕子”們,會不會過得幸福很多?那么美國名校的現狀是什么樣呢?請參看上面這張圖——凌晨四點的哈佛圖書館。
其實,以上兩張圖都是勵志的,它讓我們看到的是:站在金字塔頂端的人也在拼搏奮斗,我們還有什么理由懈怠?可是如果你知道這“奮斗”背后的力量,就不會覺得它有什么積極作用了。在耶魯大學任過10年教授,在哥倫比亞大學擔任過五年研究生導師的威廉·德雷謝維奇寫了一本《優秀的綿羊》,書中真實揭露了美國常春藤盟校的學生們的真實狀況,在教育領域為全世界敲響了警鐘。
”超人“作家詹姆斯·阿特拉斯曾經這樣描述一群典型的精英名校大學生:他們雙修專業,擅長體育,諳熟多種樂器,掌握幾門外語,并參加為世界某扶貧地區組織的援助項目,而且仍有精力發展幾項個人愛好。
這就是我們夢想中的”素質教育吧?多才多藝,全方面發展。比起我們學生時代的“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是不是顯得高大上多了呢?其實本質都是一樣的,我們進入好大學的門檻是成績,只要你成績足夠優秀,哪怕你分不清番茄和西紅柿的關系,哪怕你不會自己洗腳,我們的好大學都會愿意為你敞開大門;而美國名校呢?他們對于學生的要求不僅僅是成績,而是更多。他們要求所有學生具有運動員的精神,并且是體育運動的參與者;要求學生有一定高度的藝術造詣,要求學生具有一定的個人魅力,能夠社交,行走于不同俱樂部;要求他們展現“服務”精神;要求他們是“領導者”,必須曾經主持過學生會,或者是話劇社社長,或者是棒球隊隊長。
美國名校對于學生的這些要求,就是擇校的門檻,他們有一系列的標準化衡量標準,如SAT/AP/GPA/獎學金證書,等等。其實這些東西就跟我們要求的語數外、大綜合是一樣的意義,不過是招錄學生的標準而已。我們為了提高外語成績,做夢的時候都在背單詞,甚至花重金請外教來輔導,為了提高數學成績,各種速算、奧數補習班兒報了一個還有下一個,為了......為了一個好的高考成績,辛苦的不僅僅是學生一個人,還有學生家長,可以說是舉全家之力助你考名校。美國呢?如果學生想要在高中最后兩年上更多的AP課程來給自己增加入學籌碼,那么他從初中就得有所規劃,而家庭做出的努力則要更多:聘請SAT私人教師、雇用自薦信導師、以校友捐助的名義影響錄取結果。看見了吧?校友”捐助“,在美國,巨額捐助者的子女,都會被錄取的,這就是我們說的”有錢能使鬼推磨“,不僅在中國能,美國也能!
美國學生為了應對高效入學門檻,每天都在忙碌和惶恐中讀過,唯恐別人比自己的技能多。他們積極參加自己并不感興趣的俱樂部,努力練習自己并不喜歡的棒球,再怎么沒有樂感也要學習鋼琴,一輩子都可能用不到的小語種也得死記硬背,他們甚至沒有時間在大學里正經地談一次戀愛。因為這種忙碌和惶恐,美國學生的壓力也非常大,在斯坦福學生中就流傳著一個名詞叫”斯坦福狂鴨癥“。想像一下,一只悠閑地鴨子在湖面上逍遙自在的漂過,水面之上的平靜掩蓋了水面之下鴨掌的瘋狂波動。
學生無止境地追求課外活動,不僅僅侵占了自己的空余時間,更犧牲了理智探索的機會,結果就是,他們根本沒有任何時間能夠全身心地去傾注于某種摯愛。
這樣的結果就是:要么學生變得麻木,像機器一樣,只是為了某種門檻在生活,要么內心里無數個小人兒在打架,自己也不知道該聽從于哪個,久而久之,就需要看心理醫生了。美國的醫療是免費的,但是心理醫療非常的貴。我看過一篇文章里寫某知名醫院的心理科,每小時咨詢費高達上千美元,前來咨詢的人大多數是名校學生,一是因為他們壓力確實很大,二是因為他們大多有著優厚的家庭條件。美國是資本主義社會,是金錢至上的社會,常春藤盟校其實是上流社會人士,為了保證自己子女受到良好的教育而創建的,它們所謂的”公平“只是針對上流社會的。在中國”拼爹“拼得夠厲害了?美國的爹不僅僅要求有錢,還得有地位,如果你是個暴發戶子女,另外一人是耶魯校友子女,你們兩個只有一個能錄取,即便你爹出的錢比對方多,你也很可能被拒之門外。
看了美國教育的現狀,你還覺得美國的“月亮”比我們的圓嗎?美國高效也不過如此,培養出來的學生,依然不能按照自己本心快樂地生活。他們一畢業,大多數選擇了咨詢和金融行業,并不全是因為喜歡,而是因為美國社會對這兩個行業非常認可,認為這是上流社會,是體面的工作。像不像我們中國高校畢業生的就業選擇模式?
既然美國和中國的學生都沒有那么幸福,那學生該如何在這“永無休止的奮斗集中營”里解救自己?
芭芭拉·安吉麗思的《內在革命》一書認為:成長過程中的轉折點,就是在你發現治愈所有傷痛的核心力量存在于自己內心的時。《優秀的綿羊》作者威廉·德雷謝維奇也主張實現“自我價值”。簡單來說,就是讓你的本心去驅動于你,而不是看來別人做什么自己就做什么,不是父母希望你做什么,自己就做什么。只有自己能夠解救自己于痛苦之中。
我們當然要發展個人職業并實現個人價值,但是職業發展并非驅動“自我價值”的全部理由。
沒有人可以不顧茶米油鹽,盡享風花雪月。但是幾乎所有人都可以把風花雪月的浪漫融入到茶米油鹽的樸實里。咨詢行業和金融行業非常熱門,也非常體面,可是你并不喜歡,你偏偏喜歡的是文學,那么你就不必為了你的工作而傾盡全力,而是花費一部分精力去創建自己的“文學圈子”。你的體面工作給你提供了茶米油鹽,你的圈子給你提供了風花雪月,兩者可以兼得。很多人覺得這一段是廢話:誰不是這樣生活的?一邊努力工作,一邊享受愛好是人之常情。而事實是:你的同事取得了一個行業內很重要的證書,你還沒有,你得花費工作之外的時間努力考證;你的同事因為籃球打得好得到領導賞識,你又默默練習打籃球;你的同事某個月比你獎金多,你又默默地找原因,猛充電.....往往,在外界的影響下,你悄悄地就丟了自己,更別提自己的興趣愛好了。就像學生時代一樣,要么成為機器,要么心理出現問題。
如何才能讓自己遵從本心呢?首先得了解自己的現狀。不管是大學生,還是已經工作的人,都能在《優秀的綿羊》中找到自己,在我看來,這本書就是幫助你冷靜下來的,留一點時間思考人生,觀察自己。而《內在革命》是人生哲學范疇的書籍,是幫助你認識了自己之后,從內心開始改變現狀的。不管是考試重壓下的人,還是為工作團團轉的人,都應該好好讀讀這兩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