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經濟學的思維方式》這本書的過程中,很多的地方常常能和產品聯想到一起,無論是對產品的設計、定位、還是精準化營銷等都有些許啟示。
知識和信息對每個人來說都是稀缺品,時常保持對用戶的同理心
如今,生活在一個富裕、高度專業化的商業社會中,我們每天都和很多的商品接觸,然而我們每個人的所知卻都是極為有限的。對每個人來說,知識和信息都是稀缺品。即使簡單如一只普通的2B鉛筆,這個世界上可能也沒有單獨一個人知道如何從頭到尾把它做起來。市場上的很多商品是數以億計的人在互不認識的情況下互相合作生產出來的。
既然知識和信息對每個人來說都是稀缺品,這也意味著我們站在自己的角度所發出的聲音,只能代表著部分用戶的心聲。實際用戶的使用習慣、決策過程可能并不會按照我們預期的流程進行。在我們看來一個設計的很簡單的操作流程,在實際的使用過程中,用戶可能幾經周折。怎樣做到Don't?make me think呢?可能需要我們時常保持對用戶的同理心,時常站在不同類型用戶的角度來思考。
平時使用手機的過程中,經常可以發現“用心”的設計。列舉兩個例子,第一個是微信(版本6.3.7,最近最新的版本)在微信群內添加好友時,申請后備注信息內自動填充自己的群內備注名以及微信群名,對方收到后的好友添加備注信息是“我是xxx群的xxx”。細想一下,微信的設計中還有很多非常人性化的地方,如多條語音連播、微信群成員名單部分顯示(剛推出的時候是顯示所有群成員,幾百人的群需要下拉到最后才能改個備注)、聊天時對方的文字背景是白色,自己的是綠色(對比之下,對方的更明顯,自己的則相對次要)等等。第二個是訊飛輸入法。iphone打字過程中,經常遇到在某句話中添加字、刪除字的情況。手指直接點擊的情況下,經常點擊多次點不到地方(也可能是手大的原因23333)。有了移動光標后,就可以隨意調整輸入位置。其次,常規的輸入法需要切換到手寫模式,才能書寫。訊飛輸入法可以直接在面板上手寫,無需切換,非常人性、貼心。小而美的功能常常能給人超出預期的體驗。
風來了并不是所有的豬都會飛
有時候人們想做些事情,而且如果有人來做,他們也愿意付錢,但是這并不意味著這事兒就真的有人來做。盡管需求者認為付出的價值已經足夠大了,足以彌補供給者的機會成本,但事情未必能做成。
互聯網與人連接日益緊密的今天,大部分用戶早已習慣了外賣、家政、裝修、美甲、醫藥、洗車等各種上門服務。甚至想著有一天能夠足不出戶就享受更多的服務,比如看病、咨詢、陪玩等。真的有人來提供服務的話,他們也愿意付錢。然而事實的真相卻是,很多服務目前短時間內不會有人去做,在做的一些業務很可能會因為成本等問題關停。例如,O2O死亡名單中的上門洗車服務,“功夫洗車”、“E洗車”、“趕集易洗車”等都紛紛關閉了上門洗車業務,一些美業O2O項目也相繼告停。
為什么呢?用經濟學的方式解釋,就是交易成本太高。經濟學中交易成本的定義是:在供求雙方之間安排交易合約或協議的成本。這些業務前期都需要資本來培育市場,在一直補貼的情況下,用戶都樂意使用。一旦補貼停止,在服務價格高于線下實體店的情況下,用戶都會毫不猶豫的選擇線下。滴滴快的的崛起則是個成功的范例,在巨額資本的支持下,短時間內迅速積累用戶、拓展業務、流量變現,完成了由“打車”到“出行”的華麗轉身,成為出行領域內的“獨角獸”。從需求角度來講,出行打車確實是高頻、剛需、痛點。
風來了并不是所有的豬都會飛,被創業光環日益籠罩的社會氛圍下,更多的創業者也許需要冷靜下來,從最基本的經濟學層面上,衡量一下交易成本;從最基本的用戶角度,考慮一下用戶需求;從最基本的企業家的角度,思索一下自己的綜合素養。
供給需求與饑餓營銷
?一個完整的市場體系由供給方和需求方組成,供給雙方追逐各自感興趣的計劃,根據各自面對的稀缺性進行優化,并按照各自的目標談判和交換,獲取各自想要的東西。交換是一個協作的過程,隨供求關系隨時調整的貨幣價格體系可以給人們提供相應的信息,使得他們能夠協調各自的計劃。從而保障經濟活動有序的進行。
在現實生活中的一些人為措施的干預下,比如設置價格上限、價格下限、最低工資等,供需平衡的狀況就會被打破,而且往往達不到預期的效果。設定價格上限會造成短缺,原先的價格競爭會被非價格或非貨幣形式的競爭所取代。設定價格下限則會無意間導致過剩。聯想到互聯網常用的饑餓營銷,就是通過利用“人為創造”的供需失衡的假象來達到更好的營銷的目的。分析一下實際的運作情況,首先打造一款高性價比(至少看起來)的產品(產品是前提),設定同等質量下較具競爭力的價格;然后利用互聯網高效、易傳播的特點大肆宣傳,當然好的產品有口碑就更好了;最后通過設定固定供應量,“排隊策略”等方式制造“供不應求”的假象。反而將競爭轉移到消費者之間,無形中增加了額外的成本(包括貨幣成本和非貨幣成本)。癡迷的消費者為了盡快地購買到產品,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精力(非貨幣成本)。
如何讓用戶按自己的支付意愿付費?
實際生活中幾乎每一場比賽、音樂會、體育場等都不會座無虛席。因為活動舉辦者考慮在活動的邊際成本與邊際收益相等時進行定價,這樣才能達到收益最大化。實際上,不同的用戶因為支付能力的差異必定有著不同的支付意愿。單一的定價策略帶來的凈收益往往差強人意。
書中常青藤大學為了能夠取得更多的收益,希望每個學生按照自己真實的支付意愿進行付費,采取了填寫家庭財產和收入表格來申請獎學金的形式來甄別不同學生的家庭狀況,從而實現精準的差別定價。在滿足更多學生入學的同時,使總收益得到了提高。
如何讓用戶按自己的支付意愿付費?聯系生活中常見的產品,常見的解決方案有“基礎+付費”的模式。如騰訊各種VIP賣增值功能,工具類的產品分基礎版和專業版,游戲里皮膚、道具等賣增值體驗。購物中同一商品不同組合方式的的增值套餐,正對特定人群如老人、兒童、學生等的活動等屬于另一種個性化營銷。用戶根據商家提供的不同方案選擇了自己的支付意愿。于人于己,綜合效益都得到了提高。隨著技術的發展,借助大數據的手段可能也會出現更精準的定價方式。
以上只是在閱讀《經濟學的思維方式》的過程中所產生的一些簡單的聯想,不足之處還希望各位讀者能夠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