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事實認識錯誤
? ? ? 是指行為人的認識與事實情況不一致。即行為人主觀上的想象與客觀的結果不一致。在同一犯罪構成內的認識錯誤,屬于具體的事實錯誤,或者說是同一構成要件內的錯誤;在不同構成要件內的認識錯誤,屬于抽象的事實錯誤,或者說是不同構成要件的錯誤。需要判斷的問題是,行為人是否成立故意犯罪?如果成立故意犯罪,是既遂還是未遂?需要重點要掌握對象錯誤、打擊錯誤、因果關系錯誤。
? ? ? 一、具體的事實錯誤
? ? ? 行為人認識的事實與實際發生的事實雖然不一致,但沒有超出同一犯罪構成的范圍。
? (一)、對象錯誤
? ? ? 對象錯誤,是指行為人誤把甲對象當作乙對象加以侵害,而甲對象與乙對象體現相同的法益,行為人的認識內容與客觀事實仍屬同一犯罪構成的情況。
? ? ? 對象錯誤的模型:危險在預定的目標上實現了,只不過行為人對身份認錯了,發生了動機錯誤。本質是1個行為,1個違法事實,1個危害結果。例如,行為人本欲殺甲,黑夜里誤將乙當作甲(甲沒有出現)進行殺害。
? ? ? 結論:對象錯誤不重要,行為人對乙構成故意殺人罪既遂。具體符合說和法定符合說在這里沒有爭議。
? ? (二)打擊錯誤
? ? ? 打擊錯誤(也稱方法錯誤),是指由于行為本身的差誤,導致行為人所欲攻擊的對象與實際受害的對象不一致,但這種不一致仍然沒有超出同一犯罪構成。
? ? ? 打擊錯誤模型:故意朝預定目標制造危險,但是危險流沒有在預先目標身上實現,而是在實際的結果上發生了,本質是一個行為,有二個違法事實,帶來了二個危害結果。例如,行為人舉槍射擊甲(甲出現了,但是由于行為人的技術問題,打中了乙。),但因沒有瞄準而擊中了乙,導致乙死亡。
? ? ? 注意案件事實前提:行為人對乙的死亡持過失心理。如果對乙的死亡持間接故意或者概括故意的心理,則表明在乙的死亡上,行為人的主客觀一致,沒有認識錯誤。
? ? ? 打擊錯誤方面有觀點展示,和對象錯誤有不同之處。
? ? ? 1.具體符合說。具體符合說的理念是堅持實事求是,尊重案件事實,側重于保障人權。該理論認為,行為人對甲構成故意殺人罪未遂,對乙構成過失致人死亡罪,一個行為觸犯兩個罪名,想象競合犯,擇一重罪論處,定故意殺人罪未遂。
? ? ? 2.法定符合說。法定符合說側重于保護法益,既然行為人(兇手)致人死亡,就應該嚴懲兇手,為此可以修改案件事實。該理論認為,行為人對甲成立故意殺人罪未遂,對乙的死亡雖然持過失心理,但是可以修改為對乙的死亡持故意心理。因此對乙構成故意殺人罪既遂。一個行為觸犯兩個罪名,想象競合,擇一重罪論處,定故意殺人罪既遂。
? (三)因果關系的錯誤
? ? ? 因果關系錯誤解決的問題不是犯罪是否成立的問題,而是犯罪是否既遂的問題。理解以下三種情形時,一定不要忘記這一點。
? ? ? 1.狹義的因果關系錯誤
? ? ? 狹義的因果關系錯誤,是指雖然發生了行為人所預想的結果,但是行為人預想的因果流程與實際發生的因果流程不一致,以為是a死法,實際上是b死法。如,甲將乙推下橋,實際上乙摔到在橋墩上,摔死了。
? ? ? 2.結果的推遲發生(也叫事前故意)
? ? ? 行為模式:前行為(甲故意殺乙,致乙重傷昏迷,以為死亡)+后行為(拋“尸”水里,乙死亡)。其問題是:死亡結果與那個行為有因果關系,算到誰頭上?該問題有觀點展示,一并總結如下。
? ? ? 前行為:故意殺人
? ? ? 后行為:拋尸行為
? ? ? 多數說:二因一果,定故意殺人罪;
? ? ? 少數說:后因一果,定故意殺人罪未遂與過失致人死亡罪,并罰。
? ? ? 3.結果的提前發生(也叫構成要件的提前發生)
? ? ? 行為模式:前行為(計劃殺人的預備行為)+后行為(計劃殺人的實行行為),但實際上是前行為導致死亡結果,死亡結果提前發生。焦點問題是,前行為是否屬于著手,是否屬于實行行為?如果是,則構成故意殺人罪犯罪預備和過失致人死亡罪的想象競合。這是因為,死亡結果只有是著手之后的實行行為導致的,才屬于既遂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