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國慶節回家了,比往常更早一些。待的更久,比春節在家的時間還長。
十年前,16歲,中學的假期都在田間地頭度過。
正值秋收季節,地里的花生,玉米熟透了。
十年前種地不能夠供應我和弟弟上學的花費,父母種上莊稼以后就出門打工了,終于熬到了前幾年我和弟弟學成工作。也算輕松了不少,不必再加班加點的工作,每天超過10小時的汗水。
前兩年一家人可能在4個城市,只有春節,才能吃上一頓團圓飯,直到那年天津港爆炸,而那天我結婚了,父母便回家種了一大家子的十幾畝地。
春天播種倒比較輕松,機器完全代替了人工。十年前,拖拉機在前面騰騰的冒煙,后面跟著大人在往土里丟花生,玉米。
隨著時間,花生玉米發芽,曾經的夏季,晌午過后。父母小憩一會之后變下地鋤草,為幼苗保護好土壤里的養分,要是草長大了,就會幼苗的周圍打上農藥。
這可是個技術活,幼苗間距如魔方的四周,要把農藥盡量的噴灑到草上而不污染到莊稼之上。
現如今,人們已經很少在下地鋤草了,只是噴灑農藥還是一件大工程。
過后,從幼苗的成熟的2個月左右,算是清閑了,這段時間父母就會到城里住上一段時間,陪著年幼吱吱學語的孫子享受一段天倫之樂。
期間的莊稼有沒有個好收成就全靠老天了,十年如一。
國慶節來了,正好花生和玉米全部在這個假期成熟了,今年更是熟透了。
沒有上班的束縛,節前幾天就回去了。
整個假期被陰雨籠罩,好了喜歡待在家的人,而害苦了田間地頭的農人。
下雨了,地里著實被濕潤的透徹,收割的機器無法進入地里。
十幾畝的花生和玉米只能像十年前一樣,全靠人工收獲,而且還只能在這一兩周內完成,不然成熟的果實會在雨水的浸泡下再次發芽。
人們就只能紛紛赤腳下地收獲,地里著實濕潤,一腳一個坑。
泥坑的深度要比都市里的那些時尚女郎的高跟鞋還要高出幾厘米。
一步一個深深的腳印。
矗在泥土里,水馬上就覆蓋了小腿的周圍。
下著雨的秋季,有點涼了。
這樣的環境下,硬是要彎著腰干上幾天,才把花生給全部薅出來了。
然后就是更大的問題了,要用十年前的拖拉機把花生給拉到家門口,加班加點的給清理干凈,好在農村現在路比十年前好太多了。
只要開車技術好,就不再擔心路上回不去了。
十年前,泥路坑坑洼洼,拖拉機還不能裝太多,遇到泥坑,還要靠人力來推車。
現在只用在地里推就好了。
花生弄好,玉米還在地里,地頭的水深過了小腿,不知何時天空才會放晴。
十年前如一日。
村里人大多都開上了小汽車,消費也更方便了。
只是大多人還是只夠溫飽,小康生活似乎還在盼望著呢。
田間作物的成長,大部分還是只能靠風調雨順,散落的地塊,東一棒槌西一榔頭。
沒有大面積的種植條件,耗費的人力物力還是十年如一。
依靠土地生存的農民,收入十年間還是那么多。
只是各種消費的地方卻多了不少,村里差不多每戶人家都通了網絡和高清電視,人們也用上了煤氣。
所有的少則每年幾百塊,多則每年1000來塊。
收入還遠遠沒有趕上消費升級來的快。
孩子們都更集中在鎮上的小學上學了,通往村里的校車免去了接送孩子的麻煩。只是這又是每個月幾百塊錢的支出。
有趕上政策的村鎮,引入了工廠,種植合作社。人們在農閑的時候,還可以去合作社打工。
微薄的收入補貼上學的孩童。
收入和支出的不平衡,依然是農人貧困的根源。
而收入來自田間地頭,卻沒有人為了這個中國最龐大的群體推出各種能夠風雨無阻的機械。
70多年前,改變農民和工人的階級,煥然一新的生活,好像一去不返反了。
這一波移動互聯的革命,在農村這個中國最龐大的群體中遇到了不小的阻力。只因為,田間地頭的農人,不需要指尖的感觸,只需要土地能夠生長出飽滿的收獲。
而這一領域,一直都是空白。
十年前,養豬發家,十年后似乎這一代還是只能養豬。
十年如一日的那個家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