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佩榮? ? 關于哲學與人生
中國人有句口頭禪,叫做“人生在世”。人怎樣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抱著什么態度面對這個世界?這是人生最大,最根本的問題,也是哲學的根本問題。哲學是以提高人生境界為目標的學問,是提高人生境界之學。它不以追求知識體系或外部事物的普遍規律為最終目標,而是講人對世界的態度,講人怎樣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真理能帶給我們自由,科學給予我們知識,只有哲學才會賦予我們智慧。哲學有兩大領域,一個是對世界的思考,追問世界到底是什么?另一個是對人生的思考,追問人生到底有什么意義?因此,哲學脫離人生,將是空洞的,人生缺少哲學,將是盲目的。人的一生是充滿矛盾和痛苦的過程,哲學就是教人以經得起痛苦和磨煉的人生態度之學。
? ? ? ?哲學引領你通往幸福快樂的人生。
哲學是以提高人生境界為目標的學問,是提高人生境界之學。它不以追求知識體系或外部事物的普遍規律為最終目標,而是講人對世界的態度,講人怎樣生活在這個世界上。人生活在天地之間,人群之中,要做到“頂天立地”的個性完美和“出人頭地”的群體性完善,在縱向上處理好人與天、人與地的關系,在橫向上則在處理好人與他人,人與社會以及人與自己的關系。
? ? ? ?人的一生充滿矛盾斗爭和痛苦的過程。哲學就是教人經得起痛苦和磨難的人生態度之學。通過審視天地人三重境界,領悟過去、現在和未來,思考在有限的生命歷程中,獲得無限的人生價值和意義的問題,是哲學教育給予受教育者的終極人生關懷。哲學在理論上,就是教人學習“定位宇宙”,并在宇宙中“安排人生”,在實踐上,就是教人學習“做人”、“處事”。人的“頂天立地”、“出人頭地”,需要哲學的智慧去引導。所以,哲學本不應自外于人的實際生活,不應與人生相分離。否則,哲學就失去自己的生命力。一個人如果有高度的自制能力,就可以擺脫身體的惰性與軟弱,讓心靈更為自由。人的本質在于心靈。因為身體會老化,無論如何努力都無法避免。如果只依靠身體,只會一步一步走向墳墓,一點希望也沒有。相反的,如果了解了人的本質在于心靈世界,那么,不管身體如何變化,心靈都有另一個可以翱翔的天空。人畢竟是有靈魂的,沒有誰真正不在乎活得沒有意義。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對美好的東西置若罔聞,對問題難以理解,人際關系緊張,抱怨生活無聊,人生意義迷惘。因此,在今天的時代,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更需要哲學為自己的人生定位和定向,哲學從表面上看好象是成為人們的棄婦,實際上卻是許多人的夢中情人。上面我們介紹了古今中外大師們對哲學及人生的一些觀點,與大師們進行了心靈的對話,那么,如何運用哲學來引領我們通往幸福快樂的人生?
(一)、要有合適的人生定位。
人生舞臺是給我們生活的,這生活、生命的本身就富有了彈性,具有空間。人一旦清楚自己的定位,就會發現舞臺非常寬廣。每個人都應該不斷地審視自己,正確地認識自己,最重要的是需要能夠有自知之明。自知之明包括以下三個維度:
1、要在立志與自己的能力之間建立必要的張力。一個人不應該沒有自己的志向,但也不應該把自己的志向定得過高。沒有志向,一個人就會失去方向,無所事事,人生就會在虛度中消失;反之,如果志向過高,甚至大大地超過自己的能力,志向又容易天折。一般說來,志向應略高于一個人本身所具有的能力,以便積極地引導他度過自己的一生。另外,也不能老處于志向不定的狀態下。正如黑格爾所說,沒有志向的人永遠停留在可能性中,是“一片從不發綠的枯葉”。中國一名話也說:“有志之人立長志,無立之人長立志”。這是一個道理。所以,我們在人生定位時,既不能因過于自高自大,立志過高,陷入到“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的狀態中;也不能過于自卑而立志太低,甚至根本沒有志向,從而使自己陷入“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的狀態中。
2、要揚長避短,把自己的精力用到最能發揮自己才能的領域中去。人的一生本來就十分短暫的。事實上,一生中有三分之一的時間是在床上睡覺,再加上其他的事情,究竟有多少時間可以用于工作或從事研究。
3、要在出世和入世之間建立必要的張力。這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為我們提供的一個深刻的啟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大特點,就是儒道互補。中國儒家主張經世致用,積極地參與現實生活,即“入世”,做到“內圣外王”。就是四個字“修、齊、、治、平”。對內圣外王理想的完整表述在《大學》中有:“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修即“修身”,就是陶冶情操,鍛煉自己的道德品質。“齊”即“齊家”,就是在修身的基礎上,把內在的品質施于人的第一個層面即家庭的一種道德實踐。家是個人修養的處所,也是群體生活的開始,倫理道德就是處理家庭關系的親情原則的擴展。治國平天下,即投身于社會生活,關心社會大事。人活在世界上,不能沒有儒家思想作為指引,因為每一個人都是從家庭出發,然后進入社會,因而我們必須設法實踐人與人之間的適當關系。
對于人生的成長和定位,孔子一生的六個階段很有啟迪:“志于學”是一個起點;“而立”,首先是內在的立,然后才在社會上找到自己的位置。“不惑”就是內心不惶惑,不迷惑,這需要大智慧。“知天命”,要能了解什么是自己的天命,做到不怨天,不龍人,不為外物所動。(于丹講的獨孤求敗,武俠中的寶劍)“耳順”,就是什么話都能聽進去,能站在發言者的角度去想問題。“從心所欲”,所有的規矩憶經成為你生命的習慣時,就能做到從心所欲。(于丹講的佛寺里佛像與臺階的故事:在一座佛寺里供著一個花崗巖雕刻的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來膜拜。而通往這座佛像的臺階也是由跟它采自同一座山體的花崗巖砌成的。有一天,這些臺階不服氣了,他們對佛像提出抗議說,你看我們本是兄弟,來自同一座山,憑什么人們都踩著我們去拜你啊。哪佛像淡淡地對它們說,因為你們只經過四刀就走上今天這個崗位,而我是經過千刀萬剮才得以成佛。這說明人的成長是一個不斷修養的過程)。
而中國道家則主張順應自然,逍遙于山林之間的“出世精神”。“清靜無為”是其核心思想。要做到抱樸守真,自然無為,逍遙自在。“無為”不是無所作為,而是順應本性,不強作妄為。天地萬物都有其自身的客觀規律,人們不能無視這些規律而胡作菲為,不能以自己的主觀愿望任意改變規律。這是尊重人性,崇尚自然,順應自然規律和社會規律,力戒主觀妄為、破壞自然,殘害人性。雖然人生不應虛度,但也不應該把自己看得太重要,陷入“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王中江先生總結對儒道兩家對人生引導的互補時說:“如果說孔子儒家滿足中國知識分子功名的、人事的、在世的需要,那么,老子的道家則滿足了中國知識分子浪漫的、從容不迫、悠閑適意的要求。孔子儒家把中國知識分子帶進秩序之中,使他們滿腔熱情經世致用、建立功名;但是他們一旦受到挫折和打擊,老子道家就把他們接過來,消除他們的苦悶一憂傷,使他們的心靈得到安慰。”從儒道兩家的“入世“和”“出世”的觀點,對我們的人生定位啟發很大,簡單地說就是兩句話:一是“要做一點事”;二是“不要把自己做的事看得太重要。”
(二)要有一顆愛心。
? ? ? 在孔子的哲學思想中,“仁”是它的核心和精髓。孔子的學生樊遲問孔子什么是“仁”,孔子說“愛人”。即善侍他人,真心對他人好。哪怎樣做有仁愛之心的人呢?孔子在《論語雍也》中說:“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意思是說:你自己想有所樹立,馬上就想到也要讓別人有所樹立;你自己想實現理想,馬上也會想到幫助別人實現理想。能夠從身邊小事做起,從你身邊最近的地方伸手去幫助人。這就是實現仁的方法。孟子言:“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孔孟之言,穿越滄桑,傳遞到今天,讓我們仍然感到溫暖,我們仍然在他們的言論中受益。玫瑰贈人,手留余香;愛心贈人,心有光芒。儒家以仁為核心的哲學思想,告訴人們要有一顆愛心。有一則外國小寓言說:有一個國王,每天都在思考三個哲學問題,一是什么人最重要;二是什么事最重要;三是什么時間做事最重要。就這三個問題,大臣沒有能答。他很苦悶。有一天,他出去微服私訪,走到一個老漢家。半夜里,他看到一個渾身是血的人闖到老漢家,并說,后面有人追殺我。老漢說那你就在這里避一避吧,就把他藏了起來。一會兒,追兵來了,問老漢,老漢說不知道,家里沒有別人。后來追兵走了,被追的人說了一些感激的話也走了。老漢關上門睡覺了。第二天,國王問老漢說:你為什么留那個人?你不怕惹上殺身之禍?他走了你也不問他是誰?老漢淡淡地說,在這個世界上,最重要的人就是眼下需要你幫助的人,最重要的事就是眼前馬上需要去做的事,最重的時間就是當下,一點也不能拖延。國王那恍然大悟,他那三個久思不解的哲學問題,一下子就解決了。因為有了愛心,老漢對這個人才會這樣做。一個懂得人生道理的人,一個道德高尚的人,總是富有愛心的。在處世上寧靜而淡泊。唐代著名的石頭和尚為世人開過一貼奇藥:“好肚腸一條,慈悲心一顆,溫柔半兩,道理三分,信行要緊,中直一塊孝順十分,老實一個,方便不拘多少。”服用方法為:此藥用寬心鍋內炒,不要焦,不要燥,去火性三分,于平等盆內研碎,三思為未,每日進三服,不拘時候,用和氣湯送下。
(三)要有積極的人生態度。
成功者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能始終保持積極的心態。人的認識都受制于當時的心態。要想改變自己做事的能力,首先應有積極的自己的人生態度。(命運線在自己的手中:人的手中有事業線、命運線、愛情線、財富線)。有積極心態的人才有積極的人生(解夢的故事:一位進京考趕考的秀才,在考試前的夜里做了三個夢:第一個夢見自己在墻上種白菜;第二個夢見是下雨天,他戴著斗立還打著傘;第三個是夢見雖然跟心愛的姑娘同床共寢,但卻背對著背,誰也不理誰。這三個夢看起來都有些意思。第二天,他去找算命先生解夢。算命先生說:你還是回家吧。你想想:墻上種菜不就是白費勁嗎?戴斗立打傘不是多此一舉嗎?跟意中人躺在床上背靠背不是沒戲嗎?秀才一聽心灰意冷,回店收起東西準備回家。店主感到非常奇怪,問道:“不是明天考試嗎?你今天怎么就回家?”秀才如此這般地說了一下。店主反而笑著就:“我也會解夢,我覺得你一定得留下來,而且會考上。你想想,墻上種菜不是高中(種)嗎?戴斗立又打傘不是有備無患嗎?跟心愛的姑娘背靠背不是翻身可得嗎?”秀才一聽,覺得有些道理。于是他精神振奮地參加了考試,果然考上狀元。)有積極心態的人,善于從失敗中看到成功,從黑暗中看到光明,從風雨中看到彩虹。所以,他會珍惜生命、珍惜所擁有的一切。有遠大的目標和崇高的理想,有勤奮刻苦的精神和腳踏實地的作風。面對困難不退縮,面對成功不自滿。在人生的道路上會取得成功。
(四)要有良好的人際關系。
從古到今,人際關系的處理都是一門很大的學問。我們不是生活在世外桃園般純凈的世界,而是錯綜復雜的現實世界。人與人之間難免會發生矛盾,有時會受到種種傷害。而且現代社會人際關系中趨緊密廣泛、復雜微妙,你不小心就可能得罪冒犯了人。人家就會傷得你防不勝防又莫名其妙。沒有友誼、沒有關心,沒有愛的人生是孤獨的人生,是不健全的人生。在當今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越來越建立有各自的利益的基礎上,內心的封閉使得人無法通過溝通建立真正的友誼,現代人越來越包圍在一種強烈的消極情緒……孤獨之中。人生哲學就必須正視人生過程中有歡笑也有眼淚,有成功也有失敗,有順心之時,也有逆境。“人際關系”的互相合作,人與人之間的愛與關懷,因而也顯得特別重要。要在這個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日趨淡漠的社會,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和健康的情緒狀態,使得對人的情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為情商可以幫助你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情商是指“情感智商”的簡稱,1995年,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戈爾曼出了一本新書《情緒智力》,對情商進行了分析,我國情商專家認為構成情商的五個部分:自我控制、自我激勵、情緒控制、人際溝通、挫折承受能力等。情商開是開啟心智的鑰匙,,是一個人命運中的決定因素。情商是一種能力,是一種準確覺察、評價和表達情緒的能力。其實,開發情商就是要提高認識自我、認識他人的能力。通過哲學與人生的學習,恰恰可以幫助提高情商,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1、要學會正確地對侍他人。前面已介紹了古今中外賢人對人認識,想必大家對正確對侍他人會有所啟發。其實,正確對侍他人是很難的。《孔子家語 弟子行》:故君子之言日:“智莫難于人,是以難對也。”意思是說,運用智慧最困難的莫過于了解人了。古人說“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薩特在其戲劇《間隔》中有一句臺詞“他人就是地獄”,意思是說:要是一個人和他人的關系惡化了,你自己就得承擔地獄之苦的責任,那么,他人就是地獄。霍布斯說,“人對人是狼”,他認為人的本性是“求利”,在自然狀態中,每個人整天追求的就是“利”。這句話揭示了人類內心侵略和好斗的本性。心理學家說:在世界的知識中,最需要學習的是如何洞察他人。因此,在細心地觀察周圍的人,要從對方的角度去考慮他所作所為所感,將心比心地了解他的感受,與他人進行情感的交流。
2、要學會寬容。寬容不止是一種思想和做人的美德,也是一種明智的處事原則,更是一種可以實踐的本質。人是會思想的蘆葦,因為弱小易變,隨時可能改變對事物的看法。人非圣賢,就是圣賢也有一失之時,我們何以不能寬容自己和別人的失誤。學會寬容別人,給別人一個改過的機會,就是給自己一個更廣闊的空間。擁有一顆寬容的心,這是世間最基本的人生情愫,才不會為難自己,才不會使自己走進難以回頭的路,才不會因為錯失很多東西而悔恨。擁有寬容的心不僅能夠給自己創造良好的人際關系,而且會使自己在心理上輕松愉快,從而使得自己取得更大的成就。人們總是用自己的標準來要求別人,而且還總是自以為是,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觀念,所以應該做的就是要卷土尊重他人的自由權利和習慣。善于原諒對方的缺點,善于融合自己與他人的不同之處。做一個肯理解、容納他人的優點和缺占的人,才會受到他人的歡迎。而對人吹毛求疵,又批評又說教沒完沒子的人,不會有親密的朋友,人家對他只有敬而遠之。只有采取寬以侍人的態度,才有助于矛盾的解決。(如裝修房屋夫妻倆觀點不同而吵架)
林則徐與了一幅對聯:;壁立千仞,無欲則剛。“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就是說要豁達大度、胸懷寬闊。這也是一個人有修養的表現。中國有句俗話:“宰相肚里好撐船,將軍額上可跑馬”“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少海闊天空”。就是要求人處世要能夠忍讓,學會寬容。唐代高僧寒山問拾得和尚:“有人侮我、冷笑我、藐視我,毀傷我,則奈何?”拾得和尚答:“忍受他,依讓他,敬避他,裝聾作啞,漠然置之,冷眼觀之。”這是大智若愚的生活藝術。雨果曾言:“世界上寬闊的是海洋,比海洋寬闊是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胸懷”。以寬容的態度處世,寬容體現的是一種人生態度,是生命中一道亮麗的風景,是發自靈魂深處的內在修養。我們應該具有寬容的胸懷,造就一顆包容的心,讓我們記住:“天空可以包容一切,而人心可以包容天空。”
3、要學會表達。要恰如其分地表達你自己的真實想法,有時候也是很難的。字有本義和引申義,內涵和外延等多種意義。句子也有表面和內在的多個意思。不注意這些,便有可能造成不便或麻煩。因此,我們在說話時切不可不思考,信口胡說。有一個人請朋友到家中吃飯,三人準時到達,只有一人未到。主人說:該來的還沒有來。其中一位客人聽了說:你說該來的沒來,那我是不應該來的,那我走了。一人沒來,卻氣走了一人,主人又說:真是的,不該走的走了。剩下兩個人,其中一人說“照你這樣說,應該走的是我們,那我走了。又把一人氣走了,只剩下一個交情較深的朋友,他勸主人說:朋友都被你氣走了,你說話要注意。主人很無奈說:他們全誤會了,我根本不是說他們。最后這位朋友一聽,說:什么,你不是說他們,那你是說我啦。我走了。有時候,同樣的意思,用不同的方式表達,效果大不一樣。如何巧妙準確地表達真實的意思,而以不違己心,不得罪對方,這需要用智慧。有這樣一個故事:皇帝夢見自己所有的牙齒都掉了,醒來后他覺得很奇怪。他立即召來一個解夢的人,問他是什么意義。解夢的人告訴說:“唉,陛下,很不幸地告訴你,每一個牙齒的掉落,都代表著你的一個親人的死亡。”“什么,你這胡說八道的家伙”皇帝憤怒地對著他大叫“你竟敢對我說這種不吉利的話,來人,打他五十大板。”另一個解夢的人被召來,他細心地聽完皇帝講述的夢境,他的臉上露出微笑,說:“陛下,我很榮幸能為你解夢,你真是洪福齊天,你將活得比你所有的親人都要長壽。”皇帝聽了十分高興,他說:“你講得很好”,又盛情款侍,還賞給他50個金幣。在一邊的侍從私下地問這位解夢人,說在我聽來,你和前面的人講的是一個意思。這位解夢人說:“你說得不錯,不是我的解夢術高明,而是我的表達比別人稍高明一點。話有很多種說法,問題在于你如何去說。”像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有一個雙目失明的乞丐,在脖子上掛著一個片版子,上面寫著“自幼雙目失明,十分痛苦”。有一天,一位詩人路過,乞丐向詩人乞討,詩人說:“我也很窮,給你點別的吧”。說完,他在乞丐的版子上寫上“春天已經來了,可我不能見到他”。那天以后,乞丐得到很多人的同情和施舍。
(五)要有崇高的人生境界。
境界可以說是濃縮和結合一個人過去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三者而成的一種思維導向,是融三者為一個整體。我們平常說,任何一個人都有他自己的境界。一個人的過去,包括他個人的經歷、思想、感情、欲望、愛好以及他的出身、環境等等,都積淀在、集合在、聚集在他的“現在”之中,構成他現在的境界。他對未來的種種籌劃、向往、志向等,也就是對未來想些什么,也都構成他現在的境界的內容,從而也構成他現在的整個這樣一個人。境界是內心深處的東西,所以,平常說精界,境界表現于外就是風格。一個人有什么樣的境界,就有什么樣的風格。人在形成了一定的境界之后,就有相以對的穩定性,我們常說的“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不是完全沒有道理的。
? 對人生境界的問題,王國維先生(1877-1927,中國近代著名學者,一代國學大師)在《人間詞話》中寫道: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罔不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眾里尋他千百度,回頭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界也。(晏殊,鵲踏枝: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欲寄彩箋兼尺素,天長水闊知何處。歐陽修蝶戀花獨倚危樓風細細,望極離愁,黯黯生天際。草色山光殘照里,無人會得恁闌意,也擬疏狂圖一醉。對酒當歌,強樂還無味。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辛棄疾 青玉案元夕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對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馮友蘭在《中國哲學史》中寫道:人與其他動物不同,在于他做什么事時,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事,并且自己意識到,在做這件事。正是這種理解和自我意識使人感到正在做的事情的意義。人的各種行動帶來了人生的各種意義,這些意義的總體構成了“人生境界”。盡管人和人之間有種種差別,我們仍可以把各種生命活動范圍歸結為四等。分別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自然境界”是指:一個人可以按照他的本能或社會習俗而生活。這樣的人好像兒童,他們做各種事情,對自己所做的事缺乏自覺、或并不真正意識到它的意義。“功利境界”是指他時刻意識到自己,所做的事都是為了自己他所做的每一件事,對他自己來說都是有用的。“道德境界”是指他懂得世界上并不是只有自己,還存在著一個社會,它是一個整體,自己是社會的一個組成部分。本著這樣理解,他做任何事情,都是為了整個社會的好處,他是真正有道德的人。“天地境界”是指他知道在社會整體之上,還有一個大全的整體,就是宇宙。他不僅是社會的一個成員。還是宇宙的一個成員。他做事情意識到是為宇宙的好處。這種理解和自覺使他處于一外更高的人生境界,這就是在精神上超越人世間的“天地境界”。這四種人生境界中前兩種都是人的自然狀態;后兩種是人應有的生命狀態。前兩種境界可以說來自天然,后兩種境界則是人自己心靈所創造。自然境界是最低級的存在,功利境界比自然境界稍高一點,更高的是道德境界,最高的是天地境界。哲學的任務是為了幫助人達到后兩種人生境界,特別是天地境界。天地境界也稱為哲學的境界。因為唯有哲學給人以宇宙情懷,人方始達到天地境界。他認為人生境界是一個逐漸上升的過程,一個隨著自覺的理性程度提高面不斷升華的過程,是一個不斷的由不自覺到自覺的發展過程。這對我們今天精神境界的培養也是有啟發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