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要有何等的才情,才能在這個男尊女卑的國家,尊稱為先生,唯有楊絳。
楊絳,1911年7月17日生于北京,本名楊季康,江蘇無錫人,中國著名的作家,戲劇家、翻譯家,錢鐘書夫人。楊絳通曉英語、法語、西班牙語,由她翻譯的《唐?吉訶德》被公認為最優秀的翻譯佳作,到2014年已累計發行70多萬冊;她早年創作的劇本《稱心如意》,被搬上舞臺長達六十多年,2014年還在公演;楊絳93歲出版散文隨筆《我們仨》,風靡海內外,再版達一百多萬冊,96歲成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邊上》,102歲出版250萬字的《楊絳文集》八卷。
在民國才女之列,她是最從容優雅的精神貴族,生于亂世。一個女人的素養,是由他的家庭培養出來的。一夜能有很多富翁,三代才能培養一個貴族,用在這里正合適。與之媲美的,我想只有宋氏三姐妹了。
作為錢鐘書眼中“最賢的妻,最才的女”, 楊絳先生已經跨越兩個世紀的人生起伏。
當那些浮于人世的塵埃落定,她與生俱來的才華與魅力卻依舊閃光,在歲月的歷練下燁燁生輝。
1911年7月17日,楊絳出生在無錫一個有名的知識分子家庭。父親楊蔭杭是民國著名的大律師,姑母楊蔭榆亦是中國第一位女大學校長。
從小雖身材短小精悍,但楊絳學業精良,乖巧聰慧,深得父親寵愛。
愛情總是不期而至。讀研期間,她與錢鐘書在清華相遇了。1935年,兩人踏入婚姻的殿堂。
然而婚后的柴米油鹽,哪有吟詩作賦的愛情來得輕巧。加之錢家身為舊式人家,男尊女卑觀念極強,為了愛情,她只得甘做錢家“灶下婢”。
隨鐘書留學英國的旅程,她發現這個鼎鼎大名的才子居然分不清左右手,不會系鞋帶上的蝴蝶結,甚至連拿筷子也是一手抓。
在生活上,他完全失去了“翩翩風度”,成了一個什么也不懂的小孩子,處處依賴她。
原本門不當,戶不對,更不被錢鐘書父母看好的“洋盤媳婦”的她,也能在這段同甘苦、共患難的歲月,贏得了公公“安貧樂道”的稱贊,婆婆“愿相與隨”的肯定。
我們的身邊總有這樣的兩種人:
1,自小家境貧寒,長大后自己非常努力,混的不錯,小有成就,但父母依然貧寒。
2,從小家境很好,長大后,家境雖不如以前,但父母衣食無憂,他自己只能算湊活。
第一種人,骨子里有一種自卑的情結,很喜歡和別人比較,用很通俗的話就是窮怕了,不想在被人瞧不起,一定要出人頭地,所以其實很功力。當他們認為你厲害的時候,一定要想辦法超過你,貌似和你關系很好,只是在效仿你生活或努力的方式,然后有一天他們感覺超過你了,就會覺得你不過如此,他們現在比你更好了,他就優越感來了,尋找下一個追求目標,不屑于和你再做朋友。
第二種人,骨子里是一種優越感,因為他不缺,也不是很想要。有時候,他們很懶,懶到到嘴邊的食物也會被別人搶走,而他們卻不太介意,生氣一會就算了,或是壓根不會生氣。有時候,他們也很失落,小時候很風光,從來都沒有人瞧不起他們,現在過的雖然不差,卻總是很不滿意。他們也許朋友不多,卻很交心,多半還是以前一起風光時候的玩伴。
早前,很熱的帖子說,所謂教養,不過是不讓別人尷尬。殊不知,楊絳先生甘心從一位小姐變身錢家的“灶下婢”,何等的才情和風輕云淡,才能做到如此這般,即討得公婆歡喜,又能在自己的天地里發光發亮。
隱于世事喧嘩之外,陶陶然專心治學。楊絳曾借用英國詩人蘭德的詩這樣形容自己:“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我雙手烤著生命之火取暖?!?br>
相比較之下,某些富豪砸錢讓自己的女兒到國外參加某些名媛晚會等,從而躋身上流社會,不僅讓人嗤之以鼻。真正的教養不是一朝一夕來的,而是日積月累,舉手投足散發出來的。不僅需要文化的浸透,還有氣質才情的暈染。
也真的只有楊絳才能配得起“最賢的妻,最才的女”這樣的贊美吧。這不是真正的貴族又是什么?
寂岑--作者,寫手,文字搬運工
如需轉載,請與作者聯系,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