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富蘭克林自傳》,我做了210處劃線。富蘭克林身上可學習的太多,印象最深刻,當屬為達到他所醞釀的“道德完善的大膽而又艱巨的計劃”所列的美德名目及其規(guī)戒。
這些美德名目及其規(guī)戒是:
一,節(jié)制。
飯不可吃脹。
酒不可喝高。
二,緘默。
于人于己不利的話不談。避免碎語閑言。
三,秩序。
放東西各歸其位,辦事情各按其時。
四,決心。
決心去做該做的事情,做就做到心想事成。
五,節(jié)儉。
不花于己于人沒有好處的閑錢,杜絕浪費。
六,勤奮。
珍惜時光。手里總忙有益之事。剪除一切無謂之舉。
七,誠信。
不害人,不欺詐。
思想坦蕩,公正;說話實事求是。
八,正義。
不損人利己,傷天害理的行為永不沾邊,利公利民的應盡義務切勿放手。
九,中庸。
避免走極端。忍讓化冤仇。
十,清潔。
身體、衣著、居所,不許不干不凈。
十一,平靜。
不可為小事、常事或難免之事攪亂了方寸。
十二,貞潔。
少行房事,除非為了身體健康或傳宗接代;千萬不可搞得頭腦昏沉,身體虛弱,或者傷害自己或他人的平靜或聲譽。
十三,謙卑。
效法耶穌和蘇格拉底。
他所列的13項美德環(huán)環(huán)相扣,而每一項都以 “自律”為依托,而自律本身,也是一項美德。
節(jié)制需要自律。“飯吃七分飽、酒喝三分足”,“要想小兒安,三分饑與寒”,在物質(zhì)豐盈甚至泛濫的時代,分寸實難把控。不僅是對自己,對孩子也容易過度滿足與放任。
緘默需要自律。“靜坐常思自己過,閑談莫論他人非”,“禍從口出”,適時緘默,是一種根植于自律的智慧。
秩序需要自律。如果都能做到物歸原位、各按其時,這世界也就不會再有混亂與沖突了。每日定時東西歸位,這也是家居整理的核心要義之一。居家如此,做人做事亦當如此。
決心需要自律。決心不難下,難的是如何不拖延不找借口的落實。
節(jié)儉需要自律。節(jié)流不浪費在索取容易的當下尤其不易,穿不過來扔掉的衣服、吃不過來壞掉的食物、過期卻未開封的商品,都在抗議我們不能管好自己的錢包和善待買回來的物品。好在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奉行斷舍離、追求極簡生活。
勤奮需要自律。時間是最容易被揮霍卻也是我們唯一真正擁有的東西。相對“節(jié)流”之節(jié)儉,勤奮便是“開源”,是否珍惜時光,做有益之事,決定了我們身而為人的價值。
誠信需要自律。陽光下總有陰影,誠信中潛伏暗黑。現(xiàn)世還真是一不小心就容易中了套路入了坑呢。不以暴制暴、以訛傳訛,自己保持陽光與誠信,是抵御陰影與暗黑的不二法門。
正義需要自律。聽上去官方的詞,卻是普通老百姓渴望擁有的太平盛世之根基。不損人利己、傷天害理看似不難,也需要通過自律管理好自己的心性與情緒,難在挺身而出、利公利民。
中庸需要自律。樊登在講《正念的奇跡》時說,中庸就是合適到極致。如何把人把事做到極致的合適,不極端、不偏頗,需要我們終極一生的修行。
清潔需要自律。身體、衣著、居所的干凈,女性且尚難保持,富蘭克林作為一名男性能將之提上美德名目并身體力行,不由贊嘆!
平靜需要自律。至少平靜、世事沉浮中穩(wěn)住方寸,靠的亦是自律精神。
貞潔需要自律。在縱欲無度、低道德底線之事泛濫到見怪不怪的的世風之下,“貞潔”這一美德在弘揚道德風尚的呼吁中似乎還蓋著遮羞布。開放心態(tài),保守行為,貞潔,其實是維持社會穩(wěn)定和諧的一大基石。前提是,管好自己的身體和心。
謙卑需要自律。富蘭克林被認為傲慢、目中無人,因而把“謙卑”加入起初只有12項的美德名目。他認為,“在我們的性情中最難制服的也許就是驕傲”。每個人都覺得自己是獨一無二的,張揚個性的年代,我們唱著我們不一樣,其實拋開分別心,我們都一樣。而且秉持一顆謙卑之心,更容易與他人達成共識。
總之,每一項美德名目的背后,都是自律之下對自己的全方位管理與塑造。
富蘭克林說:
“我希望任何時候,不犯任何錯誤地生活;我想克服天性、習慣或伙伴可以給我造成的一切缺點。
然而,總體來講,雖然我從來沒有達到我曾經(jīng)雄心勃勃要達到的那種完美境界,而且還相去甚遠,但我通過努力成為一個比較優(yōu)秀、比較快樂的人,若不努力我是做不到這一步的;就像有些人臨摹字帖,一心要練就一筆好字,盡管他們永遠達不到他們希望達到的字帖的那種優(yōu)秀水準,但通過努力書法大有長進,字寫得漂亮清晰,也算說得過去了。”
或許我們甚至無法做到讓自己滿意,但還是要努力通過高度自律,去培養(yǎng)這些美德。不能企及富蘭克林,起碼也能讓自己比較優(yōu)秀和快樂。
本自具足,只需自律。
自律的人,不會被所謂的命運打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