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中缺乏的不是創意,而是釋放內在寶藏的勇氣.
只有透過人的作為,靈感才能從虛無縹緲中獲得引領,才能進入到真實存在的領域。這暗示著,只要你相信靈感,愿意讓靈感現身,自然靈感就會出現。
有了舊經驗累積的知識池做后盾,你還要學習“自由”去探索。自由是真的放開束縛,是一種理所當然的自由,是一種帶著驕傲與自信的自由;而“探索”則富含觀察的成分在里面,是你開啟眼耳鼻舌觸覺五感之際,用心去體會與吸收的歷程。
一.勇氣
·活出創意
1.所有的創意生活都卡著一個問題,那就是:你有沒有勇氣把內心的寶藏挖掘出來?
2.人的生活應該以好奇心為動力,而不要被恐懼推著前進。覓得日常生活中苦尋不著的美感與超脫。
二.神性附體
·另外一條路
帶著謙卑與喜悅的心情跟靈感充分合作
·重復獨立發現
Multiple discovery ,這是科學界的專有名詞,意思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科學家分隔兩地,卻同時間提出同樣的見解或發現。某件事情如果時機成熟,就會同時在不同的地方出現。
三.允許自己
·同意書
要過創意生活,你不需要任何人允許。
我們創作,是因為我們喜歡創作。
我們追尋新奇有趣的東西,因為我們喜歡新奇有趣。
靈感之所以與我們合作,是因為靈感喜歡跟我們合作,是因為人類多了一種特別的、額外的東西——創造。
·原創vs.真誠
有什么說什么,但說的時候請拿出全副感情。感覺想分享什么就分享什么。只要夠真誠,就能給人原創般的感動。
·另一條路
有太多學習不用在教室里進行,你應該盡情透過創意去分享你的觀點。
·一個小技巧
停止抱怨,喜歡你的工作。
四.堅持到底
·吞下衰事三明治
學習忍受失望與挫折是必修的課程。挫折不是創作過程的阻礙,挫折就是創作的過程。真正的問題不是“你對什么有熱情?”而是“你對什么有熱情到愿意忍受當中最不堪的一面?”
·舍棄完美主義
堅持比賽到最后才有榮譽可言,就算你毫無勝算,拼到底也遠勝于因敏感的玻璃心而自動棄權。但想要拼到最后,你就必須舍棄不切實際的完美主義。
遵循自然的指令行事,化動力為行動,如果你內心有動力的話;別管別人是否肯定你,進步即便只有一點點也要感到滿足,結果的好壞要視為無物。繼續努力就行。只要創作,不論創作什么,你就可能在無意間為世間增添令人驚艷而且歷久彌新、同時具有分量的經典傳世。當然也可能你寫不出這種等級的東西,但只要創作是你的天職,那你就得堅持。堅持創作,你才能活出自己最大的藝術潛力,也才能讓自己保持理性。
·先求有再求好
人只能盡其在我,在合理的時間內盡力而為,然后接受、放手。一個下禮拜可以完美執行的計劃,不如一個現在可以干的計劃。完成本身就是一種成就,因為完成本身就很罕見。真相是很多人根本完成不了事情!人就是會半途而廢。
五.選擇相信
·你有愛嗎?
愛在地球與人之間的交流,同時召喚出雙方的創造力稟賦。地球呼喚著我們站出來交流才華,互惠原本就是圣米高與創造力的本色。在能教導學生去修復世界前,得先教會學生修復世界觀。
·讓好奇心領路
好奇心是創意生活的真理與正道,好奇心包含萬物,是一切的起源與終點。好奇心最終甚至可能帶領你與熱情相遇。
·另起爐灶
如何甩開失敗與羞愧的心情來堅持創作?
首先,原諒自己。別執著,打開心胸去想別的發展。不論你做什么,盡量不要陷在失敗的情緒里。
不論發生什么事情,忙就對了。曾經作者在寫書時遇到瓶頸,跑去報名繪畫課,看看這樣能不能打開腦中的另一條創意通道。她其實不太會畫畫,但這不影響,重點是透過畫圖與創作保持對話。果然在她畫夠了以后,寫作的源頭又開始流出了活水。
愛因斯坦稱這種策略是:“組合技”(combinatory play),也就是找另一個領域的東西玩票,藉此打通本業思考得任督二脈。這就是為什么遇到解不開的數學謎團,愛因斯坦會跑去拉小提琴。
強烈的信念
創作者最后的信心關卡(往往也是最困難的),就在于把作品完成之后丟到世界上。
強烈的信念會要你堅守一條真理,那就是:親愛的你值得,不論結果為何;你會持續創作,不論結果為何;你會繼續分享創作,你生來就是個創作者,就算你不懂最后的結果為何,你在創作時也不會失守創作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