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得《皮囊》中說過這么一句話,想讓一個人廢掉很簡單,給他一間有WiFi的房間,讓他吃喝不愁,那么這個人就自然而然的廢掉了。
現在我思考了一下,這不就是我們大學生如今所處的境遇嗎?
我們活在象牙塔里面,宿舍連著WiFi,每個月的生活費父母按時打來,期末考試之前一周突擊一學期的知識,完全不用發愁自己的生活。
我有這樣一個同學,他是高考630分考入我們學校的,整整比我高30分(因為不同省份的原因,相同的試卷),但是他現在畢業已經成為問題,不出所料的話,他需要留級一年來重修學分。他就是一個活生生被廢掉的例子。
他在大學把除了上課之外的活動都體驗了一遍,整天去網吧打游;在學校搞買賣,想著自己可以賺錢,最后賠個精光;出去打工兼職,找女朋友等等。最后連一個身為學生最本職的工作都沒有做好,畢業已然成為問題,你說,這不是被廢掉了嗎?
而廢掉一個人有幾方面的原因,恰恰這些在大學中是最為常見的。
一
人往往容易沉溺于自己過去的成就,忽然轉變到一個未知的環境,他自己難以獲得成就時,首先會選擇以極小成本獲得滿足感很大的事情,哪怕這種回報是短暫的,是虛擬的,都在所不惜。幾乎百分之七八十的男生都會選擇打游戲,女生會選擇無聊時刷劇,追星,來達到自己的成就感。
這種行為會極大地提高自己的興奮感,而這種行為會不斷的提高自己的興奮閾值,人會不斷地追求更高的刺激來激發新的成就感,而往往會陷入其中,惡性循環。
像是網絡游戲,一些無腦網絡小說,注水的電視劇,都是陪伴大學生無聊生活的毒藥。
陷入其中,無法自拔。
二
常常在一個信息封閉的環境中,人的眼界會不斷地縮小,猶如井底青蛙,坐井觀天。尤其是在大學宿舍這樣一個互相影響極大的情況。
人們常說:學好三年,學壞三天。
在舍友,同學每天談論的都是游戲升到幾級了,王者又出新皮膚了,最近有啥好看的電視劇了,無聊之時刷的都是抖音,微博。
從早到晚,接觸的都是深度較淺的娛樂八卦,明星丑聞。
大腦在每日的熏陶下,會刻意的忽視掉高質量的知識,如高數課,英語課等知識框架層層遞進的真正有價值的東西。
而且真正有價值的,會讓人進步,開拓新視野的信息是不斷地思考,消化的,而你的腦袋卻完全難以承受這些,這就讓人失去了進步的可能,離被廢掉有更進一步。
三
過度依賴捷徑。在大一上學期的期末考試時,你會因為半年來的疏忽學習而落下功課,期末考試時,你寄希望于考前的突擊,結果發現自己可以應付這些考試。在往后的任何考試時,你會不斷地給自己心理暗示,我就靠考試前的一周就可以復習完全部的知識。
你的行為,意識之間會不斷地強化,沒事,我現在不學也沒有關系,到時候再說吧。
長此以往,沒有改進。
或者又想,其實,掛科也沒什么關系嗎,大不了再補考,重新。
那么恭喜你,你的這些想法和作為完全和我的那位同學是一模一樣的。
又或者你掛過科一次,你會寄希望下學期認真學,那么我認真負責的告訴你,最好不要。
四
對未來的預期是無限放大的,相信我自己未來可以完成很多的事情。
看到別的同學拿到了獎學金,自己不以為然,我比他強多了,我下學期也可以拿到,但是下學期怎么做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在大學中還存在這么一群人,上課時第一節課還認真聽一下,后面二三節課就打開手機玩了起來,認為自己學到的可以了。
這種人在學習時,只愿意走出一小步,欺騙自己學到的東西可以了,殊不知自己卻不愿愿意完成后面更為重要的路程,接下來的知識才是真正的將你和別人區分開的壁壘。
對待知識仿佛是燙手的山芋,一點也不肯多拿。
而實際上,這種東西沒什么核心競爭力,你會的大家都會。皮毛的東西到時候遺忘的也很快,當你真正上手做事情,卻完全沒有頭緒。
每天刷刷知乎,看到很多的東西覺得不錯,自己也可以。這實際上是把它束之高閣,實際做起來手忙腳亂,又會給自己澆一盆冷水。
凡是貴在堅持,開學第一天你計劃每天背背單詞,結果不到一周就會放棄。
大學生中間這種眼高手低的事情屢見不鮮,腳踏實地,認真完成每一件小事,不要盲目的感動自己,方可以走的更遠。
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學會思考OK
公眾號后臺回復資源就可免費獲得各種資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