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去大學報到了,錄取我的大學坐落在省會城市濟南。要先坐汽車到煙臺,然后再轉乘火車。從鄉政府所在地到煙臺大約有五十多公里,鄉里每天有一趟通往煙臺的汽車。
這一年我已經十八歲了,但這是我人生第一次出遠門。那個年代到大學報到不曾記得有哪個同學有家長陪伴,父親也只是讓三哥把我送到鄉里的大巴車上。望著漸漸遠去家鄉,我心里別有一番滋味。
上大學又經歷了我人生中的太多第一次,第一次離開家鄉,第一次坐火車,第一次來到大城市……
走進大學的最初感覺是失望,這不是我心目中的大學形象。我心目中的大學應該是教授開著車來上課,上完課即開著車離去……。我確實是一直這樣想的,是不是很幼稚?以為國內的大學和國外的一樣。當然現在大學老師們開著車去上課是再普通不過了。
大學的住宿條件比中學好多了,八個人一間宿舍,四個上下鋪。吃飯在四號食堂,食堂的飯菜不錯。菜基本上分三個檔次。白菜豆腐一角錢一份,滑肉片兩角錢一份,土豆排骨三角錢一份。
那時上大學不用交學費,還有助學金。由于我們家人均收入比較低,我拿的是一等助學金,每月17.5元,外加3塊錢的困難補助,吃飯基本上不用再添錢了。
飯吃得好,身體長得也快,我的身高很快長到一米七以上了,排隊再也不用排在隊伍的最前面了。
大學的學習生活比中學要輕松多了,但同學們學習依然刻苦努力,現在大學里常見的掛科現象在那個年代幾乎沒有。班里的同學還都暗暗較勁,誰也不想落后,大家的學習成績高低相差不是很大。
四年大學經歷了很多,酸甜苦辣都有,人也成熟了很多,好像也不太土氣了。
那個年代大學生還是比較少,我們全年級共七十三個人,分三個專業,我們專業21個人。那時候大學畢業包分配,分配的單位大都不錯。
為了進一步深造,我選擇了考研,也為了省事,報考了本系的教授,并順利地通過了考試。
研究生期間的學習生活都比較順利,一年的課程學習,兩年的碩士論文課題研究。畢業那年是正是1989年,也經歷了學生時代的激情和瘋狂。
碩士畢業不包分配,也不用分配,碩士畢業生很少,很好找單位。我本來是被確定留校的,但由于某些原因,在七月二號被告知取消留校資格。匆忙中聯系了一家科研單位,一直工作到現在。
有時候我在想,如果我留校,肯定早就出國了,而且也很有可能在國外定居,這都是命運的安排。
至今我的大學同學有三分之一在美國。當然出國也并不一定就比國內好,我每年能出國訪問交流一到兩次,對國外的情況比較了解,我并不羨慕國外的生活,能夠理性評價國內外各自的優勢。
我很享受現在的工作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