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晚上沖涼后又習慣性的拿起書本來看,書中“親子關系先于教育”的觀點引發了我的思考,我努力在大腦里收索能輔助理解的場景,連刷牙的時候這個想法都還一直轉個不停。
? ? ? 突然聽到崽崽到處在找鬧鐘的腳步聲,然后不安走過來問我:“媽媽我鬧鐘呢?”我清楚她的這種不安,一方面來源于害怕失去鬧鐘的難過,另一方面來源于鬧鐘丟失可能挨罵的忐忑。盡管我知道,但我心里冒出來的第一個聲音卻是:“你看,自己的東西自己放在哪都不記得了”,這個聲音有意控制我的大腦讓我就不告訴她,還得送她一聲責怪。
? ? ?然而,這個時候我猛然想到上面提到的“親子關系先于教育”的觀點,我明明了解她的難過和不安,為什么還要落盡下士的看她好戲呢?為什么不能平常心面對孩子的事情,難道任何事情都非要抓緊教育一下嗎?
? ? ? 想想我們工作或是生活中,就沒有遺忘什么事情的時候嗎?有,肯定有,而且絕對不止一次的發生過。然而大部分時候身邊的親人、朋友或是同事們,只要知情的,她們都會主動而熱情的為你提供幫助。那么這個時候,我明明知道,見到鬧鐘就在沙發上,難道就選擇視而不見?哪怕我們會說“我不批評,但可以讓她找不到著急稍給她點懲罰”,如果是個經常馬虎的孩子,那我覺得這種懲罰也不應該在臨睡前,除非你最終還是會告訴他鬧鐘在哪這個答案,那他會感激你嘛?不會,他可能會帶著你竟如此冷漠的認知進入夢鄉。這個時候視而不見讓她自己找其實也沒有什么好處,更何況崽崽不是一個馬虎的孩子,這次只是個例外。按照崽崽的個性,沒有找到估計就睡不了啦,那豈不是損失更大?更何況讓孩子感受到你的幫助不是另一種影響嗎?
? ? ? ?這里我用了影響兩字,而不是教育。用自己的行為影響孩子:“但別人向你尋求幫助時,如果你知道應當積極采取行動”。所以,我用很平緩的語氣告訴了她。
? ? ? 我又想到了另外一件事情。那天她把校服又遺落在學校了,臨睡前準備衣服才發現。說實話,她就這一件冬裝外套了,況且學校這會也沒有校服預訂,如果遺落,萬一天氣轉涼,還真比較麻煩。但想想我自己的童年,我就試過有一次在路邊玩,把衣服落在了野外。每個人都會有大意的時候,崽崽比我更著急,因為我見過她打紅領巾的認真以及穿校服的堅持。
? ? ? ?臨睡前,我輕輕的對她說:“明早早些去學校,先去待接區找一找”,崽崽聽了還是不放心,又給我提出兩個問題:“媽媽,萬一找了還是找不到呢?”,我撫了撫她的頭發,半帶遺憾的告訴她實在找不到也就算了,現在溫度熱了,冬天校服應該也穿不上了,到下半年學校可以釘校服的時候再買。她似乎放心了,但緊接著又對我說:“媽媽,找不到也沒有關系,如果那里有些沒有人領回去的校服,我可以從那里隨便拿一件”。
? ? ? 聽完這句,我愕然了,她卻還在認真的等我的回應。我立馬反應過來,堅定的對她說了一個“不”字。她疑惑了,我蹲下來,雙手搭在她的肩上,告訴她哪怕暫時沒有人領,那也是別人的,更何況萬一別人來找找不到了,那豈不是和我們一樣著急?只要你知道不是自己的,無論它是從哪里來的,都不屬于我們。
? ? ? ?這件事又給了我一個啟示:每個孩子心里都有自己的想法個應對問題的思路,這些思路不一定正確,父母越營造輕松的氛圍,孩子越原因與我們交流心里的想法。這樣了解不但能立于當下解決問題,給到孩子成長路上正確的指引。在剛剛這件事里,就對孩子的心里想法進行了正確的示范和引導。如果我沒有聽到這些,那么問題則更大。她可能會偷偷的拿一件別人的回來躲過父母過度緊張下的責罵。
? ? ? 后來去學校的時候,我又把這段話再和她說了一次。當然下午接她的時候,她就把一件校服交到我的手里,我問她哪來的?崽崽告訴我就在待接區找的,確定就是她自己的,因為她的校服有記號。雖然我心里十分想當面判斷一下是否真是她的,當我知道,我此時不能打開衣服做確認動作,因為我必須信任她。
? ? ? ?從孩子出生開始,我和大多數父母一樣,腦子里就出現了兩個字;教育。我們希望通過教育來塑造孩子,“教育”二字帶來的強大使命感往往會令我們忽略事實。尤其作為教師這一層身份,讓我們在“教育”孩子這件事上,表現的更加緊迫,而我們自己把這種行為稱作“及時”。幾乎當孩子出現任何一個行為的時候,我們很少注重孩子當下的心情和感受,只注重他的這種行為的結果或者對此結果帶來的危害進行“舉一反三”的“推算”。
? ? ? ?是的,我們習慣就此推算。似乎一定要從孩子嘴里聽到那句“媽媽,我錯了”、“媽媽,我會了”才會心滿意足的結束“教育”,但,對于孩子心里的想法,是不是每天都在上演著“視而不見”……
? ? ? ?其實這樣的例子,生活當中非常常見。然而很多時候,作為父母的我們,非要把它聯想到二十年以后這些缺點和不足會如何影響她。如果這樣的一些小事都揪著不放拿來說教,那孩子將會活在一個何等壓抑的世界里?她對父母的認知又是怎么樣的?父母這樣的緊張和焦慮也會讓孩子小心翼翼的試圖掩蓋自己的確實,不敢說真心話,犯錯了不和人溝通,甚至撒謊這些行為就會產生,最后,把孩子越推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