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玉】
故宮博物院玉器館里有一套《制玉圖》,是清光緒十七年李澄淵所繪《玉作圖》共 12 幅。
制玉圖作風寫實,記載描畫出制玉的主要步驟。每圖分上下兩局部。上部描畫出制玉的手法,下部描畫出此手法所運用的工具。
如圖一、搗沙研漿中,一玉工用杵將石臼中的石沙搗碎;而另一玉工則正在將搗碎的石沙用篩子將顆粒大小分類,隨后用水漂去沙中的泥,之后干凈的沙子被稱為“解玉沙”,以備隨后琢磨玉器之用。
通過第二步“開玉”,玉工用鋼絲鋸子削除玉石外表的石質部分。
由于鋼絲硬度往往低于玉石,因此,在剖開過程中,必須不斷添加解玉沙。如圖二,和著水的黑石沙從鋼鋸上吊著的茶壺中滴到玉璞上,玉工來回拉動鋸子來開玉。
通過扎碢,玉工將剖開的玉石進一步解成毛坯。
如圖三,玉工面前旋車的主要部分是圓形的鋼盤,即“扎碢”,鋼盤的周緣很薄,像刀口一樣非常鋒利。鋼盤一端裝上了長木棍,稱“木軸”,木軸上纏繞著兩根繩子,繩子下端各系一片木板。這兩片木板叫做“登板”。玉工通過腳踩踏板,轉動扎碢,左手托拿玉料,抵住正在旋轉的鋼盤的刃邊,右手去舀沙澆在玉料上。旋轉著的鋒利的扎碢刃摩擦解玉沙,才能把玉料切割成小塊的毛坯。
圖四中厚厚的鋼圈,稱“沖碢”。
通過沖碢,玉工將上一步得到的毛坯的棱角磨去。
上圖中的磨碢,是用來磨細玉料的表面。與薄而銳利的扎碢不同的是,磨碢厚一些,約0.6——0.9公分。
掏膛是為了掏空玉質容器的內部。
玉工將鋼卷筒旋入容器的中央,此時玉器中央矗立的玉柱,稱“玉梃”。
用振錘取出玉梃需要豐富的經(jīng)驗,否則容易導致玉器的破碎。取出玉梃后的玉器內部需進一步用彎形的扁狀的錐頭琢磨。
上花是用小型的軋碢,又稱丁子,在玉器表面雕琢花紋。不同形式的軋碢會留下不同的花紋。
打鉆的工具主要是彎弓和軋桿,軋桿底端鑲有金鋼鉆。玉工坐在桌子的一端,用左手握著玉器,抵在軋桿下端傭金鋼鉆的下面,右手來回拉動彎弓,彎弓會帶動軋桿一來一回的旋轉,桿尖所嵌的金剛鉆就可以把玉鉆出一個圓洞了。
透花,就是用搜弓制作鏤空花紋。先把搜弓上的鋼絲解開一端,穿透這個圓洞,再綁好。
玉工的右手握著搜弓,一來一回拉動著,鋼絲上加浸了水的石沙,就能按照玉片上畫的線條來切割了。因為一般書寫作畫的墨汁,是會被墨水沖洗掉的,所以玉工是用石榴皮的汁來勾畫出要透雕的圖案,和了水的解玉沙,配合鋼絲在玉片上來回割鋸時,圖案仍是清清楚楚的不會被水洗掉的。
如上圖,打眼是專門用于鼻煙壺、扳指、煙袋嘴之類的小見而又有固定形狀的玉器。因為這類玉器太小了,不方便用手拿著打鉆,所以就在大竹筒中裝了水,上面安裝木板,木板中央挖了洞,洞的形狀就和要鉆孔眼的小玉器,形狀相同。不同形狀的小玉器,要配上挖了不同形狀孔洞的木板。玉工的左手握住小“鐵盅”,右手拉著“繃弓”,一來一回的帶動鐵盅反復旋轉,鐵盅下端所嵌的金剛鉆,就會在玉器上鉆出洞。技法逐漸提升后,桯鉆與管鉆取而代之。穿孔如是兩面對穿,則常有接頭不整的痕跡。
木碢是磨光的碢,一般是用葫蘆瓤作的。把已雕琢好了的玉器外表仔細的磨光。這時使用的工具結構是登板連系著木軸,帶動一個圓形的轉盤,而這步驟用的圓盤,是厚厚的“木碢”,配用的石沙硬度比較低,又稱“浸水黃寶料”,大約是石英沙(七度)來細細磨光。
皮碢是牛皮制成的,是玉器的最后工序拋光上亮用,具體呈現(xiàn)玉色。
自漢以后,玉工的功力成降落趨向。
雖有說唐宋工,碾法如刻,無隙敗矩,工致極矣,但游絲描的功力已不復存在。
明末時,或有陸子剛技法超卓,也無非,工致牟古,而尚無定論,清工的功力已于明工有別,只是在乾隆年間不惜工本錦上添花而已,當然其中的區(qū)別,早中晚末都是能作出分辨的。
漢工游絲描,當然并不見得高超越良渚之密集刀法。而漢工或者說一切古時玉工的技法和功力,必源自遠古玉工的世代傳承。這種傳承至民國走向了終結,一九五零年后被機器工所取代。
古人制玉的技法,在比擬任何古代手工技藝可說是難度最高的。這種技藝自五十年代失傳后,曾經(jīng)是一種無法再恢復的絕代技藝。
任何一件真古玉都包含著很高的藝術性和欣賞性。
與此同時,現(xiàn)代機器工是不可能完整模擬出手工的,這也將成為我們辨識器物真贗的最重要辦法之一。
———南陽-古雅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