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本周精讀書是英國哲學家瑞·蒙克寫的兩卷本的《羅素傳》。
?
? ? ? ? 《羅素傳》分上下兩冊:上冊《羅素傳:孤獨的精神1872-1921》講的是羅素的早年經歷,包括在一戰之前羅素主要哲學貢獻完成時期和一戰爆發后在一片愛國的狂潮中為和平奔走呼號的孤獨時期;下冊《羅素傳:瘋狂的幽靈1921-1970》講的是羅素50歲以后大起大落的人生。
? ? ? ? 羅素是一位具有傳奇色彩的西方哲人,他繼承的是蘇格拉底的傳統,是西方文明的代表人物之一。但是,他的人生卻跟他的思想并不一致。羅素是個矛盾體。他愛理性,但卻知道理性的局限,他會毫不猶豫地拋棄自己原有的理論;他愛人類,但卻無法帶給身邊的人們情感上的慰藉;他喜歡參加政治活動,但說到政治這種游戲,他基本上就是個白癡。
? ? ? ? 在他的自傳中,羅素寫過一段很有名的話,能夠概括他的一生。羅素說:
? ? ? ? “支配我人生的三種激情,它們雖然簡單,但是非常強烈,具有壓倒之勢。它們是渴望愛情、追求知識、對人類的苦難抱有情不自禁的憐憫之心。這些強烈情感如同陣陣狂風,路徑全無規則,將我刮到各處,讓我掠過極度痛苦的深邃海洋,瀕臨絕望的邊緣?!?/p>
? ? ? ? 這段話是破譯羅素人生密碼的關鍵。他替我們做了很多人生的嘗試,那么,這三種激情能夠給我們帶來什么人生啟示呢?
一、對知識的追求
? ? ? ? 如果用一句通俗的話來概括羅素的哲學貢獻,可以說羅素的哲學探索是,“有心種花花不開,無意插柳柳成蔭”。
? ? ? ? 羅素在哲學方面期許甚高,但他并沒有完成自己的目標。但是,在他一生孜孜不倦的追求中,羅素啟發了很多哲學家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哲學演進的方向。羅素最早的雄心是用邏輯推導出數學,這在數學界被稱為“邏輯主義”,這是很多哲人的夢想。
? ? ? ? 羅素是一個無神論者,在放棄了對上帝的信仰之后,他試圖從哲學中找到人生的意義。按照他自己的說法,他研究哲學的主要動機就是要找出確實可靠的知識。這是一種類似于宗教信仰式的虔誠。
? ? ? ? 在談到數學研究的時候,羅素總是能夠找到詩意。他寫到:“數學世界其實是一個妙不可言的世界。它與生死無關,與人們的骯臟形態無關。它是永恒的、冷漠的、無情的。對我來說,純數學是最高的藝術形式之一。”他還說:“數學是我們知道的唯一可以達到完美的東西,在思考數學的過程中,我們會變成神靈?!绷_素會把研究數學和哲學當作一個逃離煩惱的世外桃源,而且在研究數學和哲學的過程中會有一種可以替代宗教的神圣感、神秘感。
? ? ? ? 遺憾的是,羅素的嘗試并沒有成功。在試圖用邏輯推導數學的時候,羅素也不得不借用了幾個輔助性的數學公理,也就是說,他做不到純粹地用邏輯推導出所有的數學定理。在研究的過程中,羅素不斷地發現自己的漏洞。比如,他注意到有些集合會涉及到以自己為元素的問題。羅素也推翻了自己原來的理論,但他的思想卻深刻地影響了后來的數學家,如計算機學科的先驅艾倫·圖靈和約翰·馮·諾依曼的研究。直到1931年,哥德爾提出了不完全性定理,指出用邏輯推導出數學體系是不可能的。
? ? ? ? 如果我們想認真地過完自己的人生,對人生做一些認真的哲學思考,當然是非常有意義的。但遺憾的是,企圖通過追求知識找到人生的終極意義也是不靠譜的。這是因為,知識本身就是一個牢籠,我們掌握的知識越多,受到知識的限制也就越多。就好像是學經濟學的人會戴著“經濟人”的有色眼鏡看這個世界,學法學的人會喜歡每件事情都辯個誰對誰錯。
二、對愛情的渴望
? ? ? ? 人是一種情感動物,需要與人深度溝通和交流。羅素年幼的時候失去了雙親,是由嚴厲的祖母帶大的,他內心里對愛情的渴望比一般人更為強烈。羅素寫過一些關于愛情和婚姻的著作,其中最著名的是《婚姻與道德》,曾用書名《性自由》、《婚姻革命》。這本書可謂毀譽參半、風行一時。1940年,這本書在紐約引起一場反對羅素的運動,讓羅素失去了紐約城市學院的聘任,但在十年之后,這本書卻讓他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
? ? ? ? 公允地講,羅素的觀點雖然在當時被視為異端邪說,但現在已經被很多人接受了。羅素談到,過去的社會觀念和宗教信念認為性是有罪的,但是這種道德準則其實是“由生活在一個與我們完全不同的社會中未受過教育的人提出的古代禁律”。羅素認為,性關系應該“盡可能建立在男女之間的深摯、認真的愛情之上,這種愛情溶進雙方的整個人格并且導致一種結合,使每一方都從中得到豐富和擴展”。而且,家庭是非常重要的,有了孩子就應該使其在生理上和心理上得到充分的關照。這其實都是人們已經普遍接受的婚戀觀念。
? ? ? ? 要說書里令人不安的地方,那可能是他關于“不忠”所持的寬容態度,即對開放婚姻的認可。在他看來,男女雙方都沒有權力支配對方的人格和需求。羅素寫到: “不應把不忠視為可怕的事情”,要“堅信深摯而永久的愛具有超越一切的力量”是比妒忌牢固得多的紐帶。羅素非常強調平等而完整的人格之間的交流。羅素持有他所謂的升華愛情觀。他經常講到,愛情采取的形式是一個自我與另外一個自我融為一體。在羅素看來,幸福的婚姻存在于相互尊重和深摯感情之中。他所說的互相尊重,就是不能去干涉別人的自由。在他看來,有了這些,男女之間的真正愛情就是“整個人生中最富有成果的經驗”。
? ? ? ? 羅素堅持認為,每個人都必須是平等的個體,然后才能互相融合。這本身就是一種矛盾。這是西方哲學的一個根深蒂固的缺陷。從柏拉圖開始,西方哲學就認定,每個事物都有一個不變的本質。在羅素看來,自我就是一個不變的本質。
? ? ? ? 羅素的觀點看起來很公允,很有邏輯,但在現實中,愛的規律卻不是這樣的。羅素結過4次婚,有過無數情人,他的個人生活恰如一條漫長的情感之路,這條路坎坷崎嶇,已經遭到嚴重的破壞。羅素在個人情感方面有嚴重的缺陷,跟他熟悉的人大多認為,羅素根本無法去愛別人。
? ? ? ? 羅素的個人嘗試告訴我們,任何人想要完全掙脫基因、社會環境和時代背景的影響,都是徒勞的。人是生而自由的,卻無往而不在枷鎖之中。羅素關于獨立平等的自我互相融合的想法是非常幼稚的。愛情不是邏輯推理,它有其自己的規律,要愛就必須放棄自我,而只有敢于放棄自我,才能獲得自我。自我是不斷變化的,我中有我,自我本來就是個矛盾體。我們必須突破自我的界線,才能更好地去愛別人,只有敢于拋棄自我,才能更好地得到自我。這就好像很多人在戀愛的時候都會想,我要在茫茫人海中找到最適合我的那一個。這種想法其實是錯的。我們能夠找到的都是毛胚,好的情侶是由共同經歷的患難和甜蜜一點點打磨出來的。這是羅素所不愿意接受的真相。
三、積極參與政治活動
? ? ? ? 通過參與政治活動表達對人類苦難的憐憫,是知識分子最可貴、也是最可悲的特性??少F之處在于,很少有人跳出自己的生活圈子,去關心整個人類社會的命運;可悲之處在于,知識分子往往會錯估自己對現實的了解程度,夸大思想的影響力。
? ? ? ? 這種情況也發生在羅素身上,盡管羅素非常積極地參與政治,而且在公眾中的聲望很高,但他寫的大量關于政治的文章、發表過的評論,實在難以令人恭維。這是讓《羅素傳》的作者瑞·蒙克也很納悶的一件事。為什么像羅素這樣的天才,要把時間花在這么多無用、無聊的政治活動上呢?
? ? ? ? 維特根斯坦是羅素的學生,也是一位不世出的哲學天才。維特根斯坦對羅素早年的哲學成就非常景仰,但對他后期寫的時事評論卻嗤之以鼻。維特根斯坦說,羅素的著作應該被分成兩種,關于數理邏輯的應該標為紅色,這是學習哲學的學生的必讀書,而關于倫理和政治的著作應該標為藍色,這是學哲學的學生都不應該讀的東西。羅素只能作為一個批評者,不斷地刺激這個社會不要犯重大的錯誤,但他提不出有價值的建議。
? ? ? ? 法國思想家托克維爾說過,對文人來說是優點的事情,對政治家來說就是災難。羅素從本質上來講還是個文人,他對政治游戲缺乏親身體驗,也不關心實際操作的具體問題。他所提出的改進意見往往缺少說服力,不是流于空想就是難以在當時的條件下執行。他跟真正的大眾存在著不可逾越的隔膜。
? ? ? ? 社會是個復雜體系,而我們經常會忘記這一點。從學者的角度來看,在自己的專業領域之外發表意見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而且,即使在自己的專業領域之內發表對公共政策的看法也要慎重。對于我們普通民眾來說更是如此。?
? ? ? ? 總之,沒有激情,羅素的天分就不可能得到發揮,但僅僅有激情,卻是不夠的。我們看到,這三種激情和努力都不足以找到確鑿的人生意義。就拿羅素來說,他追求知識,但最終限于不可知論;他追求愛情,但卻害怕與人親密接觸;他關心人類的命運,但卻感到一種深入骨髓的孤獨感。羅素和我們中的很多人一樣,覺得人生的意義一定是存在的,很可能就在某一扇門的后面,所以,我們就會去一扇一扇地敲門。
? ? ? ? 但是,誠實地說,在每一扇門的后面,我們都找不到人生的意義,因為人生本來就是沒有意義的。敢于直面這個真相,同時還能把日子過好,過得有意思,是對我們每個人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