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小姐姐? 每天晚上加班到十一二點。在她每天晚上回家的路上,會經過大約一百米左右的一段漆黑的夜路。在深夜經過這個路的時候呢 他非常害怕,經常會被一些小的東西所嚇到。比如:有一些小貓啊,小狗啊。然后他決定去買一把手電,渡過這一段漆黑的夜路。
那問題來了,大家覺得他買的是什么?
安全回家,對吧
有人會選擇A,說她買的本身就是一把手電。
也有人說是B,她買到的是光亮。
也有人說是C,她就是要看清黑暗的能力,因為她買了手電未必能夠安全。
可你會發現這些都是他購買的原因。
? ? ? ? ? ? ? ? ? ? 購買的邏輯
我們的購買有三個層面。
第一層是WHY,也就是我們的購買動機, 你為什么要買?
第二層是HOW,你如何通過購買解決你的問題,實現你的目標。
第三層 就是冰山上面的叫做WHAT,你買的是什么?你用什么樣的方式或方法,實現什么樣的目標和目的。
所以,我們思考一下這位小姐姐為什么要做出改變?這是他的動機,也就是需要安全回家。
如何實現呢?他需要能夠看清黑暗中的一些潛在的風險,他需要看清黑暗當中可能會讓他擔心,或者讓他感覺不安全的東西。
他用什么呢?手電。手電有什么特性呢?發光的手電。
因此,他用一只能夠發光的手電,在回家走過那段漆黑的道路時,具備一種看清黑暗的能力,從而能夠幫助他更好的安全回家。? 這樣的一個邏輯。
人的購買決定是通過外界環境的刺激,給人形成一種動機。
這階段腦海會有愿景畫面的閃現。
動機一旦形成之后,他就開始去關注解決問題,實現目標,達成動機的方式和方法有什么樣的可能。然后,通過具體的產品或方案來實現他的目標,解決他的問題。最終,實現了購買,買的既是產品本身,同時買的也是產品的特性,他還購買了產品在它應用過程當中所發揮的作用和使用的場景。
這階段當明確了目標之后,也就是知道自己想要實現的是什么以及為什么這么重要。而且應具備什么樣的能力,通過什么東西去實現,運用在什么樣的場景當中。
客戶是通過購買產品具備了一種能力之后,實現了自己的動機和目標。所以,這三個邏輯和三個層次是購買的最核心的邏輯。
所以,我們說人在作出決定的時候,人會感受外界環境的變化,從而形成一種希望改變的想法,或者說叫動機。
就像那位小姐姐,她想買手電,一定是有什么事件,有什么場景,讓她感受到,讓他形成了一種感覺,這種感覺的積累,會給他形成一種要去改變的想法。
舉一個我換手機的例子:
我想換一個手機,不是平白無故的一拍腦門就去換。而是你一定會有一些場景,一定有一些原因或者說一定有一些你的訴求,讓你形成一種感受,這種感受當它足夠強烈的時候,就會讓你形成一種動機,這種動機來源于對變化的識別。
當我們具備動機之后呢,我們就開始考慮我怎么樣去做,我要用什么樣的方式,方法,和標準。這時候我們開始關注所有與我們的動機相關的各種信息,吸引力法則會在這里邊展現的淋漓盡致。
當我有了想要去換手機的想法。當我走在大街上,我們會不經意的關注到街邊的一些手機廣告。當然上網的時候會對手機的廣告更加敏感。甚至,我們會想起朋友使用某個品牌的手機的一些感受。所以,就是當我們有換手機的動機之后,這些信息會無形中向我們聚集過來,當然我們也會主動的上網去收集信息。
當我考慮清楚買什么樣的手機,多少價錢。最后當我們做出最后決策的時候,在2到3個當中選擇一個感覺最合算的,或者是最安全的,或者最滿意的一款產品。這時候 其實我們需要決策的安全感,我們需要給自己一個理由說:買這個是對的我買的是最好的。? 就像我買華為,回過頭我想了想其實它在我的概念里用它的流程詮釋了什么叫品質。
從變化,動機,到標準,到決定這樣一個過程。這個過程也就是客戶購買的基本邏輯,
所以,客戶會感受變化,形成動機,然后客戶根據動機,會信息聚集和搜索,然后逐漸形成自己的標準,根據標準會明確具體的方案,同時呢,會通過不同的產品之間的差異和對比,來進行篩選和評估,最后作出決定和采取行動。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