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看到這本書的名字時感到奇怪,一個小鎮怎么就跟文化哲學掛上了鉤,難道真的是世外桃源嗎?看完書才明白原來真有世外桃源,而實踐證明這樣的世外桃源真的可以建成。
要了解聚龍小鎮,還要看另一本書——《這就是我想要過的生活》以及南方周末的報道,這些文字中對小鎮的描述令我神往。
住在鋼筋水泥的都市叢林中,整天出門戴上面具、回家鎖上防盜門,在防備壞人的同時也把好人擋在外面。這樣的生活過久了,自己的心也逐漸封閉了:除了家人以及三五好友相聚,很少能敞開心懷,不設防的與人談天說地,揮斥方遒。
而聚龍小鎮就是這么一個地方,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甚至不光是路不拾遺,還有鄰居們主動花錢來送東西:
林志敏在小區買了高層住宅,在陽臺上就能將聚龍湖盡收眼底。為了自己的“天鵝夢”,他先后買了6對黑天鵝、3對白天鵝和黃金鴨、鴛鴦、斑頭雁等,全部置養在聚龍湖,這些都屬于小區的所有業主,此后林志敏就被業主們稱作“天鵝林”。
在林志敏的帶動下,聚龍小鎮的業主經常在鄰里間饋贈。喜歡釣魚的洪在成就曾一次性買過12000斤萵苣送給業主,來自東北的業主孫小超給業主們送過yi噸大米。小鎮的愛心公示欄顯示,業主們購買瓜果蔬菜在小區內饋贈很常見,動輒過萬斤。“......湖北的黃蓉說不僅買過1000斤豆腐皮送給小鎮鄰居,還花1萬元給小鎮購買了健身器材。
花費大量資金送給鄰居,這樣的生活在哪里能夠見到,似乎只有在聚龍小鎮。對書中印象最深的一句話是:這才是中國人該有的樣子。
這就是車鳳老師所說的小鎮哲學吧,人與人彼此信任,才能夠建起連監控攝像頭都沒有的信用良品店;人與人互相關愛,才會有愛心順風車、鄰居間互相串門聚餐;人與人彼此親近,才會處處見到微笑——人們熱愛小鎮,才能把小區的花園當成自己家的花園,不忍看到自己的家受到一點垃圾的玷污。
雖然書里沒怎么提到,但這樣的生活是需要經濟基礎的,小鎮的居民與世無爭的生活在這里,背后卻是要相對自由的財富支撐。這就是財富帶來的好處吧,小鎮的兩位郭總不以盈利為目的的開發建設,讓這個曾經的偏僻小鎮成了著名的世外桃源。聚龍小鎮像每一個城市的高檔小區那樣環境優美、管理規范,但不是每一個高檔小區僅僅用錢就能換來處處微笑和信任,只因為他是用心和愛造建造的。。
小鎮1.2k的房價雖遠不及北上廣深,比最近的大城市廈門也差很遠,但對我來說還是很遙遠。想要享受這里與世無爭的生活,買了房是一方面,還需要不斷資金來支撐生活。我想要住上這樣的小區,想要讓我的父母能夠在這樣的地方享受退休后的生活。
這就需要我的努力,提高自己能力以配得上足夠的財富,然后用這些財富讓家人過上這種“中國人該有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