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元復始,萬象更新。”
不管你是否做好準備,
2020年已經真切地走到了你我面前。
關于2020年,
關于即將到來的庚子鼠年,
這些事實你都知道嗎?
一
你知道嗎?
2020年和即將到來的鼠年,
都是閏年!
據天文學家、南開大學教授蘇宜介紹,
公歷2020年為閏年,
2月有29天,
全年共有366天。
2月29號出生的幸運兒,
2020年終于可以過生日了!
圖片來源:2019年3月1日 人民日報
第二個“閏”——
即將到來的農歷庚子鼠年也是閏年,
有個“閏四月”,
全年共有384天。
二
即將到來的鼠年,
會經歷兩個立春,
也就是2020年2月4日、
2021年2月3日。
這兩個立春都在
庚子鼠年之內,
民間叫這樣的年份為
“雙春年”。
三
2020年有5個神奇的星期六,
2020/4/4,星期六;
2020/6/6,星期六;
2020/8/8,星期六;
2020/10/10,星期六;
2020/12/12,星期六。
四
2020年的10月1日,
既是國慶,也是中秋,
真正的“雙節同慶”。
看到這里你可能會說,
中教君怎么和日歷較上勁了呢?
沒錯,
今天中教君就來和大家聊聊
日歷上的那些事兒~
1
陽歷、陰歷、農歷,
傻傻分不清?
元旦剛過,
中教君就發現有網友說,
“本命年鼠年來了?!?/p>
這位朋友太著急了!
過了春節才進入庚子鼠年呢!
可別把公歷新年和農歷新年搞混了。
那么中教君就先來說說,
人們常說的幾個“歷”啥區別。
每當我們身邊有朋友過生日時,
許多人都會問一句:
“這是你的陽歷生日還是陰歷生日?”
這種時候人們說的陽歷
對應的就是公歷,
也就是現在國際通行的格里歷。
辛亥革命之后,
中國開始采用西方的公歷,
俗稱“新歷”,
與中國舊有的歷法相對。
1949年后則正式采用公元紀年。
1582年12月20日,法國采用格里高利歷法,簡稱“格里歷”。
而陰歷也叫太陰歷,
是以月亮圍繞地球轉動的規律制定的。
陰歷的一個月叫做“朔望月”。
每月初一為朔日,
十五為望日,
“朔望月”是月相盈虧的平均周期。
所謂“月有陰晴圓缺”,
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
陰歷=農歷。
其實,
農歷不是純粹的陰歷。
農歷是中國自古的歷法,
既與太陽運動有關,
又與月亮運動有關,
是一種特殊的“陰陽合歷”。
二者是有差別的。
陰歷的時間和陽歷相比,
每年大約差十一天。
如果完全按照陰歷來,
可能不出五年,
我們就要在夏天過春節了。
然而這種情況并沒有發生,
因為中國的歷法中
有一項偉大的發明叫“置閏法”。
說到這里,
中教君該來劃第二重點啦——
2
平年、閏年,
可別給孩子說錯了!
關于公歷閏年是這樣規定的:
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叫做一回歸年,
一回歸年長365日5時48分46秒。
因此,公歷規定有平年和閏年,
平年一年有365日,
比回歸年短0.2422日,
四年共短0.9688日,
故每四年增加一日,
這一年有366日,
就是閏年。
但四年增加一日
比四個回歸年又多0.0312日,
400年后將多3.12日,
故在400年中少設3個閏年,
也就是在400年中只設97個閏年,
這樣公歷年的平均長度
與回歸年就相近似了。
由此規定:
年份是整百數的必須是400的倍數才是閏年。
總結一下,
閏年的規則是——
①
是4的倍數但不是100的倍數;
②
是400的倍數。
構成①②任一條件則為閏年。
掌握了規則,
中教君來提問——
1900年、2000年、2100年
分別是什么年?
點擊下方空白區域查看答案
1900年是平年
2000年是閏年
2100年是平年
你答對了嗎?
再記憶一遍,
跟中教君一起讀——
“四年一閏,百年不閏,四百年再閏”
來源:中國新聞網 張浪 攝
公歷閏年增加的1日
稱為閏日。
這個知識點大家都知道了,
那么閏月是怎么回事呢?
陸游的詩《蝸舍》中有:
“麥因多雨損,蠶遇閏年遲”。
大家知道,
中國古代是農業社會。
氣候變化直接指導著農事。
為了讓歷法跟四季輪回對上節奏,
古人決定人為地增加一年的長度,
于是他們在陰歷的基礎上,
設置了閏月。
所謂閏月,
就是一年中多出來一整個月。
也就是說,新的歷法中
會出現一年有13個月的情況,
而這種經過改良、
有利于農業活動的歷法就是【農歷】。
在農歷中,閏月出現在哪個月之后,
就叫閏幾月。
比如2020年的閏月出現在農歷四月之后,
所以叫作閏四月。
閏月并不是每年都有的。
農歷中大約是每19年設置7次閏月,
以保證農歷每年的平均長度
跟地球公轉周期大致相等。
那么,這每19年7次閏月的規定
又是怎么來的?
其實很簡單,
大家隨手算一算:
陰歷年跟地球公轉周期相比,
每年差11天左右,
那19年就差了210天左右,
這個天數大致就相當于7個月。
所以農歷大約是,
每19年補上7個閏月,
平均兩三年出現一次閏月:
除了置閏之外,
中國傳統農歷又根據太陽的位置,
把一年分為二十四個節氣,
便于安排農業生產。
所以二十四節氣來自農歷,
而非陰歷。
但是,除了清明節之外,
中國的其他傳統節日都是根據陰歷設置的。
所以說,中國傳統的歷法是
結合了陽歷和陰歷的一種陰陽歷。
它用置閏法填補了
陰、陽歷的時間差,
又用陽歷的規律
制定了安排農事的二十四節氣。
在農歷的時序中,
人們的生活更加和諧一致,
春耕秋收也得到了有條不紊的規劃。
最后,再通過視頻來梳理一下
這些知識點——
還有“網紅”清華學霸老師李永樂的講解:
有沒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日月相合的農歷,
其實用價值遠遠超過了其他歷法。
它不僅僅是一種歷法,
更是上下求索的炎黃子孫們,
千百年來生活經驗與智慧的化身。
在沒有精密測算儀器的時代,
創造出如此神奇的歷法。
這么看來,
先人們的智慧可太驚人了!
2020年已經來臨,
庚子鼠年正在向我們走來!
過了臘八就是年,
年味越來越濃,
人們歸心似箭。
走得多遠也忘不了根,
日新月異的時代里,
傳統文化就是中華兒女
共同的情感紐帶。
在傳統節日春節到來之前,
給孩子講講這些日歷上有趣的知識,
讓孩子們來感受一下
古人的智慧和傳統習俗的魅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