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個人還是比較傾向于將“創業”和“營生”分開來談的。分別方法也很簡單,對我來說,創業就是:
現有的***太差了,我來改進它。
營生則是:
現有的***太賺錢了,我也做。
本質上講,創業的最終目標是將自己的產品推出去,得到盡可能多人的認可。營生的最終目標是將別人的成功模式復制,將利益最大化。
至于兩者的好劣而言,并沒有區別。只是每個人追逐的東西不一樣,不能因為你聽起來創業高大上就覺得對,覺得營生聽起來過于逐利就覺得不好。當然創業者也會有逐利的,不過歸根究底大家關注的點不同,如果一個創業者在半路專注于盈利而不能將產品做到理想,那只能認為他是從“創業者”變成了“營生者”了。所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大家“道不同,不相為謀”才是真理。這兒“不相為謀”是單指的理念不同,而合作是可以的,很多時候創業和營生也是相輔相成的,創業成功后,產品想打開更大的市場需要營生者們來推動,營生者們則從中得到相應的回報,實現雙贏。
創業和營生各具特色。相比而言,創業風險更大,就創業者而言具體表現在人、錢、戰略方向三個方面。在創業開始時你很可能是沒有足夠的資源的,在很多時候這體現在金錢上,畢竟現實生活中油鹽醬醋都需要錢,全職的話前期在沒做出產品來的時候是沒有收入的,畢竟風投也是需要提供一定的基礎,單憑你一個想法寫出的項目BP獲得風投的機會微乎其微,這樣你需要投入足夠的資金到項目中,還要面對生活的壓力。而兼職創業則很可能會因為投入精力不足和進度過慢等原因而最終不了了之或看到被別人搶先做了出來并占領了市場。團隊人員也很重要,最起碼你想做的事必須要先有一個有能力做出來這樣產品的人,一般是CTO,然后有個能懂你的產品又懂運營的人來負責市場,你需要找到他們,說服他們,這個雖然說起來簡單,但實際人才總是可遇不可求的。戰略方向也很重要,當你們發展不錯后,一個關鍵方向的選擇錯誤就可能讓你們的一切努力付諸東流,成功與失敗總在關鍵時刻的一念之間。
相應的,創業成功的回報也會比較高,這里的回報不只是指金錢,金錢只是回報的一部分,隨之而來的還有名望、權利之類,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個人理想的實現。
營生則需要敏銳的商業嗅覺和較好的眼光。同樣一個熱點產品,不同時刻進場的人收益也是不同的,一般更早進場的人會有更多的知名度,有了更充分的時間去做推廣,而且同樣的服務下人們對其信任度也會好一些。營生的風險是比較小的,收益也會比較穩定。因為他們參與的產品多是比較成熟的,承擔的風險會比創業者小很多,當然營生不單指開店,投資也是一種營生行為,這樣說早進場能得到更多的利潤可能更能讓人理解。有著敏銳的商業嗅覺的人就善于發現那些會成功的產品,并能在大多數人猶豫時果斷進場,有這種能力的人能承擔遠小于創業者的風險,卻能獲得僅次于其的收益。這是讓我一直仰慕的一種商業本能,也是優質營生者的必備技能。
能不能“既創業又營生”呢?當然,只要你有足夠的資源,你就可以邊賺錢邊去實現“把**變更好”的理想啦!
最后再談下創業,創業應該來源于生活,古往今來的創業者們創業的原因無非是感覺生活“現有的***太差了,我來改進它。” 例子也是隨處可見的:喬布斯覺得現有手機太low,締造了蘋果的傳奇;馬云覺得現有的商鋪太不方便,將他們連接到互聯網成就了現在的阿里帝國;就算現在的共享經濟——打車、單車、圖書,也是因為解決現有資源的浪費而火爆……再說個我認為是創業者的名人——愛迪生因為覺得煤油燈太不方便不好用決心要發明電燈并最終成功。往小了說,前些年火車還大多是綠皮時人們坐車總會脖子難受,當時有人做了個小產品,價格便宜并很實用地解決了脖子酸疼問題,現在忘了產品名字,但這也是一次成功的創業。
So,當你覺得現實有什么不方便的地方,別急著抱怨,那就是等著你去改變的地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