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家庭成員,最近和孩子相處時,發現自己和你們在對待孩子這件事情上不夠理智,常常帶入自己的經驗和情緒,所以認真寫下了這一篇細節清單,為了能夠提醒自己和各位。
和孩子相處是一生要做的功課,需要每個階段的審視和學習。所以也想把清單作為一項家庭任務,定時段重新補充更新,消除bug,更加精進。
目前咱家的情況是:一家人全部盯著一個小孩子,很容易就陷入寵愛的狀態,更甚者是沒有底線和規則的溺愛。為了能夠讓孩子能懂得是非,在此提醒家人,不能把自己的人生情節強加給孩子。
相處的前置法則:
1. 孩子只是家庭的重點之一,不能所有事情都要優先考慮孩子。
2. 孩子首先是家庭成員、朋友,其次才是孩子。
3. 各位家長量力而行,餓了可以給孩子叫外賣,累了可以找小時工,實在不想和孩子相處,可以自己先靜一靜。
根據孩子這一階段的行為習慣和各位犯過的錯誤,總結了以下的相處細節清單:
1, 讓孩子自己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可以刷碗、系鞋帶、穿衣服、掃地、自己給自己準備外出的裝備等。所有人對孩子的蹣跚學步、慢慢吞吞保持寬容與耐心,不管他是打碎了小碗,穿反了鞋子,把地掃的更亂等等,都不要責怪,不要嫌棄他笨手笨腳,要耐心的等他做完,協助他完成,不要代替他完成。給他完成工作必要的幫助和鼓勵,誰都不是一夜長大的,何況這位老兄年齡局限性太大。
2、當孩子說:讓我試試的時候,只要不涉及原則和安全,放手讓他去試。
“剛買了一袋香噴噴的栗子,用無法封口和沒有提手的紙袋裝著,孩子說讓我來拿吧。” 明明知道他有可能會辦砸,但也有可能可以做好的事情,讓孩子試試吧。讓他按照自己的興趣探索這個世界。東西掉了可以撿起來,衣服臟了可以再洗,手上有細菌,不要放嘴里就好,家里弄亂還可以再收拾,這些都沒什么大不了。
3,在做細小的事情上傳遞愛和關懷。每天陪孩子的時間是很有限的。吃飯、睡覺、洗臉、刷牙等這些每天都要做的事情,如果沒有情感的傳遞,就變的機械而枯燥。對孩子來說也一樣,每天陪著孩子做一些細小瑣碎的事情時,加強情感的溝通。和孩子聊天的同時,慢慢引導孩子完成任務,我們和孩子都會有樂趣。
4.? 禁止發怒,理智溝通,用你真正的人生態度和孩子相處。把孩子看成朋友,就不會因為孩子做錯事情而發怒。怎么對待孩子,孩子就會怎么對待其他人,也會在長大后同樣對待自己的親人。孩子總是在學習和重復大人的語言習慣和行為習慣。“如果孩子沒有及時回答你的問題,你耐心的問了很多遍還是不回答,請不要發怒。嘗試過一會再問或者干脆別問了。”“如果讓他洗手,他不愿意去,請不要發怒。告訴他洗過手才能吃飯。”?
5. 培養時間觀念,不遲到是首位。讓孩子學會看時間,懂得要按時或者提前到達。約好的事情不能隨便推脫掉。如果孩子以各種理由賴著不想去,正面解釋,且告訴他必須要去。把一周固定的約定都寫在時間表上,提醒孩子能夠按照時間表格來生活。這或許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孩子目前心里對于時間的概念很模糊,慢慢的溝通和引導。
6.? 自己的焦慮不傳染給孩子。 ? 孩子不會做,或者不如同齡的孩子時,家人會開始焦慮,這個焦慮是實實在在的,而且很容易用言語和行動轉達給孩子。可是事實是沒有完美的孩子,更沒有完美的家庭。多多發掘孩子的優點,鼓勵并且放大。有些鼓勵孩子很受用,因為講到了他的心里,你能感覺到他在興奮和開心,這些鼓勵是真的能提升孩子自信。
7,不在孩子哭鬧時講道理。孩子鬧別扭哭的時候,不給他講道理,安靜的陪著就可以。作為一名資深的孩子,這是曾經作為孩子的我的經驗。這一條我覺得可以貫穿孩子的整個童年和青春期。道理可以講,但千萬不要選在孩子特別煩躁的時候,這不是找事嗎?
8,盡量不忽視孩子。如果你很忙,可以和孩子說,我把工作做完再和你聊天。千萬不能孩子叫你:媽媽,能和我玩嗎?你低頭不理。無論孩子說很多遍你都低頭不理。解釋清楚你在打電話,在工作,哪怕是在沉思不希望被打擾都比不理他要好很多。
9. 批判性的話語和負能量話語不在孩子面前說。說某某人不好,說某某人怎么做這樣的事情。類似的話語請永遠不要在孩子面前說。對于別人,我們的判斷永遠是片面性的,對于別人的事情,我們看一眼就能了解真相嗎?雖然有印象留在心里,但不要說出來。成年人的判斷是需要深思熟慮的,更何況在一個小孩面前。
我們的家庭會變的更好,不是從孩子變好開始的,而是從大人變好開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