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知乎上“哪個瞬間讓你突然覺得讀書真有用?”的問題引得一波熱答,成功收獲了二十多萬人的關注,各自紛紛寫出了覺得讀書有用的時候。但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在調侃的背后,是十年如一日的堅持,細細想來,讀書也不是為了哪一個瞬間。
古有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多少人通過讀書改變了命運。到當代,十年寒窗依舊在,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高考,也是不少讀書人追求未來的大門。倘若,讀書中舉并不能改變命運,那還會有人苦于十年寒窗嗎?會有人單純的為了打開知識而依舊不舍棄嗎?
陶潛“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不為名利錢財,愿持鋤歸隱,享受清貧快樂的簡單生活?,F今,何當歸隱舊山中?何能桃也春風,李也春風?可能沒有人愿意放棄城市的繁華,回歸到鄉下,一生為農耕。暫且感受農作生活有人愿意,但放棄功名利祿回歸田園,過上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調素琴,閱金經的生活,怕是沒人愿意。
讀書就真的是為了榮華一生嗎?
其實,讀書只是為了讓生活過得去。無論是“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雄心壯志,還是為了登上大雅之堂提升品味而讀書。都只是為了使生活過得過得去。歸根到底,我們所做的一切也都是為了生活——生下來,活下去。而讀書,是作為一個雕刻師的身份出現,他將為不同的人雕刻出不同的生命。
從古至今有那么多人一字不識,只字未讀。那,他們的生活就沒有意義,沒有雕飾了嗎?
其實,讀書是一個廣義的定義,他既能是雕刻師,也能是調色師。不局限于文字和書本,而是包括所有的信息接受、新事物的學習。如同馬克思認為事物的本質是由質和量組成的,質變與量變又是相互融合交匯的,也就是說世間沒有什么是單一存在的,也沒有什么是可以完全分離的。讀書也是如此,不讀書也是如此。
所以問讀書是為了什么,有什么用?那么,唯一的答案是為了生活。無論是勵志考取功名,造福未來,還是為了當看到夕陽西下湖邊野鴨飛起時可以說一句“落霞與孤雁齊飛”,這一切都是為了生活過得下去。
生活過得下去的源泉在與內心的追求,追求促使我們行動,而行動卻又體現在我們的生活中。從而可以將所有為了滿足我們追求的行為都歸為學習。學習比讀書具有更廣泛的范疇,但學習由讀書產生。小學的時候,我們總是說自己背上書包去讀書,到了大學,我們抱著沉甸甸的書籍走進圖書館時,不會再說我是來讀書的,而是說我來學習。隨著成長,“讀書”這一詞漸漸地被淡化了,從而被更具有廣泛定義的“學習”一詞替代,但其本質依舊,都是為了追求生活。
那么,生活又是怎樣奴役了讀書的呢?尼古拉斯?凱奇主演的《天氣預報員》中有句臺詞,“Easy doesn’t enter into grown-up life.”,翻譯為:成人的生活里沒有容易二字。就好比小時候不愿意去上學讀書,生活沒有征求過誰愿不愿意。一切為生活所迫,作為志在四方的少年,須努力讀書,勤懇學習,達到所需要的要求。如此,你所追求的生活才能得以實現。當你想要好好生活下去時,它在你面前擺放了很多坎坷,你需要一個一個的克服,如同游戲通關一樣,它給你的困難都是一個個的挑戰,不會一如既往,每一次都是全新的開始,在這其中你就需要不斷的學習,進步,提升。只有這樣,你才能克服一個又一個的困難,一步一步的逼近你的目標,你才能活下去,感受到生活。
生活從未放過誰。倘若你覺得活得差一點,對生活要求低一點,就可以不用學習,不需要痛苦的克服重重困難。那么你犯了很大的一個意識錯誤,你即使活成乞丐,也同樣過得艱辛,一切不會因為你對生活的要求降低了而生活得容易。但生活也是慷慨的,對于你的付出它會給你回報,如同教孩子走路給糖吃一樣。只有通過不斷的學習,達到你的目標,獲得收獲,感受喜悅,這樣,才能活出生活的樂趣。懶惰、渙散的人其實并不快樂,無所事事,一無所為。他們沒有付出,生活也就沒有給他們回報,所以他們感受不到生活的樂趣,悲傷、焦慮、懊惱就會一直充斥著他們。如此惡性循環,怎能快樂!
生活本身亦是如此,而為何不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