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窗外傳來朗朗讀書聲。
思緒恍然間飄到了二十年前。
幼兒園起就是我自己一個人走路去上學,放學再走路回來,那時候沒有專門接送的校車,家就在附近,走十分鐘就到。
早晨,母親為我編了兩支麻花辮,再戴上兩朵大紅花,我背上小書包,提著飯盒水壺一蹦一跳的出門,身后還傳來母親的囑咐:“上課要聽老師的話,不要跟同學鬧矛盾。”“曉得哦。”我頭也不回的走著。
一年級了,我進學的年齡小,有些跟不上課程,課文總背不下來而被留堂,直到天黑家長來接才被放行。我只記得母親扶著腰帶著沉重的身子,打著手電筒在教室門口徘徊著,母親臉上總是帶著淺淺的笑容,跟老師熟稔的打著招呼。
妹妹的出生,讓我們這個普通的家庭又多了幾分歡聲笑語。
二年級時,老師布置的作業總是很多,母親每次都先把妹妹哄睡著,再陪我寫作業到深夜。課文背不下來,母親就陪我一起背,老師新教一篇課文,母親也跟著背一篇,甚至有時候我背著背著就睡著了。
三年級,老師布置的作業沒有絲毫的減輕,一到冬天我的雙手手背總是凍得像剛出蒸籠的饅頭,腫的高高的,手都握不住筆。雪太厚把電線都壓垮了,停電了,點著蠟燭趕作業,母親就在一旁給我搓揉手背,在我因為手腫而寫作業太慢急得掉眼淚的時候,母親還模仿著我的字跡幫我補學業。
再后來,小學快要畢業了,學校組織了一場舞蹈比賽,我也是入選跳舞的其中之一。知道跳舞的服裝費用要七八十一件的時候,你也只是嘆了口氣:“一條這樣的裙子要七八十也太貴了”,但還是給了我錢。
比賽那天,你早早的忙完了家里的農活就趕來了學校,剛好輪到我們跳舞。臺下有很多家長,你就坐在臺下最邊上,我一眼就看到了你,我心里終于有了底,一點也不緊張了。不負眾望我們最終得分最高獲得了第一。
升初中后,我沒有讀寄宿,還是每天都回來。正長身體的時候,每天晚上你都會熱好飯菜等我放學回來吃,但再也沒有見過我的書本、我的試卷、我的成績單。
再往后,去了縣城讀中專,一個月回家一次。也就是這一次我學會了一個人坐車、轉車。每次回家母親總會做些好吃的,返校時再給我生活費。
母親沒有讀過很多書,初二就輟學去了外省打工。母親家里姊妹多,只有一個男孩,就是我的舅舅,所以母親一直都想要自己的孩子多讀點書,有出息。
讀書不是唯一的出路,確實最好的出路。
工作后的第一份收入是交給母親的,母親接過我手里的錢,轉過身說要把錢找個地方放好,可后來你紅紅的眼角出賣了你,你剛剛哭了。你后來才跟我說一想到我年紀那么小就出來工作,心里就覺得對不住我。
我只能安慰你說路是自己選的,我從來不怪過誰。與其說是安慰母親,不如說是安慰自己。
我握著母親起滿厚繭的雙手,家里干凈的衣服,刷的發白的鞋子,疊的整齊的被子,都是靠著這雙勤快的雙手。
小時候家里窮,很少買新衣服,都是撿著姐姐們穿剩下的衣服穿。母親有一雙巧手,用多余的布車出“別樣”的款式,母親車衣服的時候我總會乖巧的坐在一旁,好第一時間看到我的“新衣服”。
小時候經常感冒發燒,鬧起脾氣不肯走路,也是用這雙手抱著我去的診所。多少個日日夜夜,不辭辛勞的付出陪伴。多少個寒冬酷暑,夜晚總要起來看我們姐妹倆有沒有蓋好被子。
母親一向節儉,家里有時買了水果零嘴從來不吃,問她她總說不愛吃。有時候就直接剝了橘子喂到母親嘴里,說你嘴巴已經碰到了趕緊吃吧。其實哪有什么愛不愛吃,無非就是想讓我們姐妹倆多吃點。
母親文化不高,但經常教導我們為人處世的道理,做一個有素質有教養的人。
母親比小時候還要念叨我,不論何時,不管多遠,電話中總是叮囑我:要多吃飯,少熬夜,天冷注意保暖,外出要注意安全,一個人在外面要照顧好自己,家里一切都好,勿要牽掛......
念叨多了,我忍不住說:“媽,我都二十多歲了,能照顧好自己”。
“你就是結婚了,有孩子了,在我心里你也是我的孩子啊”。聽到這話,心里總是暖暖的。
還記得母親說我從出生起皮膚就很黑,外婆還一度擔心我長大后不好看嫁不出去可如何是好。母親看著還什么都不懂的我,左瞧右瞧說:“我自己的女兒,沒覺得哪里丑”。
母親的個子不高,雖然如今皮膚已經開始長出了皺紋。翻開相冊,母親年輕的時候也是很漂亮的,一頭烏黑亮麗的長發,穿著那時流行的無袖連衣長裙,現在看來也很時尚。
有一種人叫母親,有一種愛叫母愛,母愛是無私的奉獻。從呱呱墜地到牙牙學語,從蹣跚學步到自己學會吃飯,從入學再到社會。每一步都是母親無微不至的呵護才得以茁壯成長。
時間如流水一般匆匆而逝,很多的記憶已隨日子的消失而漸漸褪色。但有些事兒,卻讓我歷歷在目,感動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