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絕似乎是每個人在成長階段的必修課。
1.學會說不,要勇敢的表達出自己的真實想法。
小時候家里窮,沒什么好吃的。有一回來了一個很有錢的遠方親戚,拿了一盒軟糖。我和妹妹都屏住呼吸,目不轉睛地看著媽媽拆開,一顆顆五顏六色的糖紙包好的糖終于露出了真面目。媽媽把糖分成兩份,一份給我,一份給了妹妹。我從來沒見過用這么漂亮的紙包著的糖,忍不住拆開糖紙,嘗了一顆,瞬間感覺,嘴里像抹了蜜一樣,一直甜到了心里。我悄悄把剩下的糖放好,一直舍不得吃。
沒過幾天,當我再吃拿起糖準備好好享受一下的時候,卻看見妹妹坐在一旁,呆呆著看著我,央求我分她一點,媽媽也在一旁說,妹妹的吃完了,反正你還有這么多,我看你也不怎么喜歡吃,就分一半給妹妹吧。我一時沒反應過來,我也很喜歡吃啊!其實當下是真的很想大聲說出來,但還是沒有勇氣,最后也只好分了一半給妹妹。
2.學會說不,拒絕做個“濫好人”。
初中的時候,第一次開始在學校住校。以前都是自己一個人住一個房間,一下子要和許多同學住一個宿舍,開始還真不太習慣,不知道該怎樣與舍友相處。只是想著少說話,多做事,自然也就會和舍友們成為朋友。于是,住校的第一天,我就主動打掃衛生,舍友看到也都很高興。安排好值日表之后,我也經常幫助其他同學,看見他們垃圾沒倒,我就自己去倒。若是他們提前走了,我也會自己幫他打掃完之后再離開宿舍。可漸漸的,我發現越來越多的人都不打掃衛生了,一直都是我一個人在干活。我想可能是他們經常忘記,于是就去找舍長,要他每天提醒一下打掃衛生的同學,不然老是我一個人掃地、倒垃圾。舍長說好,我也就沒太在意了。可過了幾天,打掃衛生的依舊是我一個人。正當我準備再去找舍長說的時候,卻聽見有兩個舍友在背后說我只不過每天倒一下垃圾,還以為自己干了多大的事情。我的心里很不好受,可我也沒有當面揭穿他們,再次見到也當做什么事情都沒有發生一樣。從那以后,我就向爸媽說想回家去住。
3.學會說不,對待任何事情都要有自己的原則。
大一的時候,宿舍有一同學找我借錢,說是他高中最好的哥們來了,要出去吃飯,然后唱歌,沒錢,于是我就借了五百給他。一個月后,我叫他還錢,他理直氣壯的說,又不是不還你,不就五百塊錢嗎?有必要天天像催命一樣嗎?我頓時傻了眼。在此期間,我只是找他要了一兩次,他都說沒有。這次是聽說他哥哥來看他,給了他幾千塊錢,我才找他要。可沒想到他卻是這種態度。我當時也沒再好意思繼續找他要。可事后心里一直放不下這件事。
當初是看見他急需用錢,我才借錢給他,卻沒想到他還錢的時候竟會是這種態度。我在想,我以后還該不該借錢給他?我一直都是一個學不會拒絕的人。
蔡康永說:
對于幸福感的一個標準,就是你可不可以常常保持對很對你不喜歡的事情說不要,說不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是因為你不用強迫自己掉入一個泥沼之中無法脫身。
我也見到身邊很對朋友因為受過“不懂拒絕”的傷,所以就痛改前非,對于別人的請求一概拒絕,以為這樣就可以安然無恙。這是一種比較極端的做法。不知道什么時候該拒絕,所以就全部拒絕。寧可錯殺一千,也不放過一個。這是一種逃避現實的態度。人類是一種群居動物,我們生活在一個集體社會,這就意味著我們不能脫離集體而獨自存活。在生活中,我們不可避免的要尋求別人的幫助,一味地拒絕只會讓自己遠離集體,越來越孤獨。有時候過度的自我保護其實也是一種對別人的傷害。
生活常常需要我們勇敢的說不,從小到大,我們所學的課程中沒有一門課是教我們如何拒絕別人。而這顯然已成為一項必備技能。你學不會說不,你就會活的很累,因為你必須放棄你不想放棄的,還要為別人的事情負責。
愿每一個人都能學會拒絕,勇敢的說出自己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