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在散步去上海圖書館的路上,看到一個藝術展,就和女友一起去觀看了一番。
我自己是對藝術的感知和理解比較低的,但此番舉動并非是附庸風雅,而是真正地想去慢慢體悟藝術。藝術的形式有很多,包括繪畫、雕刻、建筑、音樂、文學、舞蹈、戲劇、電影等等。其中,能夠給我最直觀感受的是音樂和電影,而今天看的是繪畫展。
通常,我看到繪畫作品,如果作品非常寫實,我會驚嘆于作者技藝之高,表達之傳神,還有一些自己的想法;但是如果繪畫不是寫實的,我就變成二丈和尚,完全摸不到頭腦。今天剛剛走進展廳,我看到著這樣一幅雄雞圖。
看到這幅畫,我對女友說,我真的一點也不懂藝術。
這個畫展,是紀念李老十誕辰六十周年的。李老十是一位已故的畫家,出于對已故者的尊重,我謹慎地觀察著這份作品,然后慢慢踱步觀看其他作品。
我發現李老十的畫風并沒有非常統一,大體分為幾類:一類是畫雄雞的,簡單,也傳達出某種神態;一類是畫著鬼物的,又像是表達著人生百態,被稱為“鬼趣”;還有就是人物,往往似一位老僧,又似遺世獨立的山人;還有些畫是殘敗的蓮蓬、荷葉與斷桿,殘破又似乎另有意味。
我不明白,但突然想起吳軍老師講解畢加索——了解一個畫家的畫作,最好的方式是了解他的生平以及他所處的時代。而恰恰,展館里有關于李老十的視頻介紹,我拉著女友一起觀看。觀看了一會兒之后,我輕嘆一聲,對女友說,走吧。
我突然間在某種層次上理解了這些作品,這些作品反映了李老十內心追求和現實生活之間的沖突。李老十追求高雅與平和,卻沒有相應的現實的手段和力量,這讓他的一切追求變成水中月,成為其痛苦的根源。他把痛苦焦慮畫在畫里,沒有勇氣去改變生活,他是一個敏感而無力的悲劇人物。
走出展廳,我心中禁不住對灌注在藝術中的生命力量而感嘆,同時我又忍不住從另一個角度上看待藝術。一份藝術作品要有價值,就要得到別人的認可。繪畫作品,往往承載著作者的感悟、情緒、觀念,但是卻并不一定能夠借由畫作本身傳達給觀者。就如今天,若非視頻對李老十生平的講解,我也只能是走馬觀花地看一遍而已。所以,很容易理解藝術家們為什么要不斷地辦展覽,他們要把自己作品中的思想傳達給觀者,希望觀者能夠理解,理解產生認可。畢加索,畫作價值之高,不僅僅由于他的繪畫技藝,還因為他是一位營銷大師,是一個會講故事的人。對于自己的畫,畢加索會給別人講述自己創作背后的場景、故事和思想,我想這也是為什么他是少有的在生前就把畫作賣到天價的畫家。想到這一點,就不難理解梵高悲劇的一生,為何生前畫作價值一般了。
奧卡姆的刀
產品、媒體、運營,畢加索一個人就是一個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