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公司組織學習過稻盛和夫的《阿米巴經營》,側重的一種阿米巴蟲內部管理模式。而干法此書,側重的是每一個人,無論是管理者還是普通員工,對于工作(可以推而廣之于生活等方面)的態度決定了你的成果(包括物質和精神)。
貌似,現在企業經營很牛的人,都會拿出來一套自己的方法論、世界觀,來出書讓更多的人來觀摩學習,管理者經營的成績高度也往往決定了這些書的傳播范圍和口碑度。
同時,那些所謂的學者、行業研究專家,如果沒有在一線實踐的經歷,他們的研究結論和理論,肯定是不如這些企業成功人士靠譜,寫的書也許會很好看,但照葫蘆畫瓢基本很難成功。
好了,回到《干法》里來。
我們可以認為稻盛和夫是一位工作狂人,居然將工作當作了幸福來源,這一點理解起來似乎還行,但是真的要做到,我覺得不易。當然,稻盛和夫在畢業后工作的時候,也不是一下子就達到這個高度的。
動機至善,了無私心。工作的神圣性,我不敢說,但是至少是我賺取維護一家基本生活需求的手段。沒有私心,在我還缺乏安全感的狀態下,我真的做不到。但是,有私心,就做不好工作嗎?也不是一定如此,我們很多人的成就也是從溫飽、安家起步的,動機也是很單純就是擺脫貧窮,這樣的例子,我們國內民間真的很多。
把自己當老板,去經營自己的工作。好像有幾本書講過類似的道理,沒有認真讀,因為這樣的話題,這一句話就已經很明了,如果多說就可能太多廢話也浪費時間。
工作能夠造就人格嗎?拋開任何高帽子,我認為工作占據我們多數的時間,那么在工作中,培養我們應對困難、處理突發情況、日常習慣的形成等等方面,我們是完全可以做到跳出工作之外也能普遍適用的效果。
在身邊,真的也有不少人會經常高談闊論自己的抱負,提出自己對一些事情的遠見卓識,然后一付懷才不遇的悲憤莫名。這樣的人,基本都是侃侃而談缺乏投入的類型,我覺得也許他們確實有一些看法很獨到,也正確,可是如果你就是掛在嘴上,而不是去實踐,那就是等于零。
去工作,這畢竟是我們多數人無法逃脫的宿命。既然我們沒有創業的激情和資金,也無法實現財務自由,那不如踏踏實實去工作,投入工作中,獲得每一個小的或大的成就感,找到樂趣。
負責任的說,不斷從工作中尋求成就感,真的對我有激勵作用。可以是部門領導的一句小小的夸獎,可以是一次年度優秀人員的表彰,可以是一個難題的攻克,都可以從中獲得一種愉悅,當然,這種感覺持續的時間長短有不同。
推薦的從工作中尋求人生價值的有關電影:《入殮師》、《那人那山那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