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蔣方舟有一篇文是說,馬拉松像是中產階級的廣場舞,很多網友不茍同。單這一個標題里就有著階級的意味,就有了對運動方式區分高下貴賤的意味,引起很多中產或非中產跑步者的憤怒。其實這些文字不過是年輕蔣方舟的故作深沉的一面,但文中有一個描述倒是印象深刻的:
他們僅僅是無力,在無力與無力的每一天交替的縫隙中,大腦中借助運動而產生的內啡肽,那半真半假的愉悅與沉醉,便成了生活中最大的安慰。
這里說的“他們”是直指中產階級,但我覺得倒是適用于許多運動愛好者。
1
就拿跑步來說。單單是跑步的話,時間是難熬的,但跑步時腦海里難得清靜,可以想很多平時嘈雜環境下不曾想的東西。當周圍世界逐漸沉靜下來,只剩下重復的步履、跳動的心臟、急促的呼吸,跑步成了一個平凡人的苦修——把繁冗的生活抽絲剝繭,回歸成了一個光禿禿的站立奔跑著的人,像億萬年前這世界一無所有時一樣。
有很多人喜歡運動,是因為它被倡導成為了一種生活方式或是好習慣,就像提倡多吃蔬菜一樣。運動發燒友們哪天身體沒有發燙流汗,肯定就像喝了隔夜的茶水一樣渾身不得勁。當運動成為了生物鐘的一部分,身體的許多機能或者感知也會隨之規律起來,對自己管理的成就感往往能勝過任何一個領導他人的職位。有一款風靡的健身軟件的廣告語不是被許多人設為座右銘么,它說:“自律給我自由。”
但運動又很像是本不屬于我們的寵物,閱讀、音樂等等一切后天習得的技能都是這樣,如果沒有一直熱愛它們的話,時間會讓身體忘記怎么去堅持跑下一場馬拉松,怎么去理解巴洛克文學,或是怎么去彈好這首不那么復雜的曲子。
所以說呀,運動一直都是精神層面的事。
2
朝代更替、時代變遷,以及日新月異的社會和科技,都沒有讓運動被忽視一丁點。在運動場上的觀眾集體高歌的時候,就會知道,對于運動的這種難以解釋的熱情和夢想,像是人類基因里的一種致力團結的本能。
像我這種對體育一竅不通的人,看比賽都能體會到某種心靈相通的熱誠。在NBA的賽場上,黑人大媽搖旗吶喊的精神頭絕對不亞于霉霉的舞臺下拼命哭喊“Taylor I love you”的宅男。
運動好像能衍生出來許多荷爾蒙。
3
分享幾個關于運動的可愛記憶:
記得中考那會兒趕上世界杯,班主任說他兒子半夜起來抱著電視看比賽,興奮不已卻不敢出聲;
上課時窗外操場的籃球少年總是令人垂涎不已;
初戀踢比賽,冒雨也要去看,即使他一個球也沒進,也還是帥極了;
當我知道我爸年輕那會兒是乒乓球好手時,他的肥肚腩瞬間沒那么討厭了;
大學新生運動會的尾聲,運動場上播著《歌唱祖國》放著煙花,我站在隊伍最后淚流滿面,我也不知道為什么;
訪美時,在游泳池里總會碰到學校的一個滿頭銀發退休老太太,我們就趴在泳池邊上聊中美文化差異,她聽說中國老人還要幫著帶孫子而驚詫不已;
在邁阿密看了人生第一場NBA,全場歡騰為主場Miami Heat助威的時候,突然很心疼遠道而來的Utah Jazz;
現在家里最多的衣服,就是老公的球衣;如果有半夜要看的比賽,千萬不要吵醒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