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17/10/18? ? ? ? 【鄭重聲明】
上個月,親戚來看了我倆次,之前的兩輪正值奔波,而此番碰上運動過量。后半個月的睡眠質量已然大打折扣,早起且隨意。所謂天氣,先是悶熱小久;到國慶期間,接連幾個大早上雷電交加,風狂雨驟煞是嚇人,而后倒是一片清涼。
這十來天,生活好像都在圍繞三件事展開——吃飯、睡覺、閱讀。史鐵生大師自稱“職業是生病,業余在寫作”;大約我也成了“職業是養病,業余在看書”了?寫作其實是一件苦差事,尤其是像我這種老愛較真的個性,相比追求準確地輸出,選擇性地看書就簡單多了。
可惜的是,閱讀終歸閱讀,本身記憶力所限,人物傳記略知生平大事,長短小說只剩梗概情節,詩歌散文擷取些許名句……最后積壓下來的個人思索,沉淀一多自會求助于筆墨。好比是濃烈的思念,總要訴諸詩詞一樣。
小李詩言: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曾以為我有如那只春蠶,思念猶絲至死方休;又像一根蠟燭,燃燒成灰流盡淚珠。可我到底不是天上下凡的林妹妹,完成使命方得回歸神位,便也無需找到寶哥哥,來解除深藏不露的心病了。
思念是一種病,張震岳在里面說:一輩子有多少的來不及/發現已經失去最重要的東西/恍然大悟/早已遠去/為何總是在犯錯之后/才肯相信錯的是自己……或許正是由于自己有錯,越會對結局一直耿耿于懷吧,因為始終過不去的不過就是自我心里的那道坎。于是面對被茶杯滿溢的熱水燙到松手的求渡之人,老和尚道破“其實這個世界上沒有什么事是放不下的,痛了,你自然就放下了”。至于是何種程度的怎樣的痛,時間終究會給你答案。
任憑光陰流轉,惟愿安好如初,只是兜兜轉轉繞過大半圈,不自覺竟也換了副模樣。一臉的滄桑、滿身的傷痕;虛無之精神、至簡之追求,萬變不離其宗的,僅存一份初心而已。
人生有那么十幾年,總感覺時間就是生命,可貴猶如: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一旦習慣了與時間進行賽跑,便求所有的日程都盡善盡美,唯恐自己浪費了生命。終于不堪重負跑不動了吧,才恍然大悟,生命即是時間;要是自己都沒命了,時間于我還有多少意義呢?大概是更怕死了,亦是考慮起生活的本質來了,因而淡然悠閑了許多。原來嗜命惜時的打開方式,便去盡力做好想做該做的事情。大病一場的唯一好處,興許是前所未有地對自己的弱點重視起來,學會把握節奏放慢腳步、試著與生活達成和解。
從來不想示弱、不肯服輸、不愿妥協,統而言之即是爭強好勝的鐵漢形象,這是前期生活打磨出來的樣子——勇往直前,自強不息。未承想圓滑浮躁當世,自古實誠不再管用,而套路之深遠非舊我足以接受。有過玩命抵抗,久經僵持受盡苦楚煎熬;亦有過置之不理,自我封閉老死不相往來;更有過肆意放縱,隨波逐流盡享人間煙火……
所有偏執的嘗試,走下去都怕是一條不歸路。追逐完美主義的結果,無異于一次次受挫后的自我折磨,極端的內耗需要付出沉重的代價,身心俱疲死扛不住了,在貪生本能作用下只好折中求存,也算是為生活所迫。
情深不壽,慧極必傷,所謂的物極而反,在我身上倒成了過剛則易折。于今之計似乎是一種被逼的溫和,因而時常認為,傳統是不該輕易被打敗的。殊不知一己堅守的原則,在別人眼里大約全是些自我設置的條條框框吧。竊以為毫無下限是可怕至極,而只有那根底線也往往不夠的;俗話所說"黑貓白貓能抓到老鼠就是好貓",但缺少前提條件的限制,總有些不擇手段的意味。司空見慣的套路,只求結果而不問過程,多少要偏離初衷吧。是以對我而言,恐怕并非不懂變通,常常更追求善始克終罷了。
前時有感相見不如懷念,然而卻聽嵩歌說,別懷念,懷念也回不到從前。是吧,我何嘗不知懷念也不如改變呢?對于過往的生活方式以及意識形態、年少單純的自己或是抱憾錯過的故人種種,即便當時只道是尋常,的確也是尋常無比,然而伴隨時間流逝而來的得失變化,早已幻化成腦海里的紀念品;面對不如人意的生活時,空虛落寞作祟而有所思念,當下充實幸福的時光是無需用懷念來填空的吧。
再也回不去從前,除了時空的問題,還有見識與心境的原因。一命尚在,無論好壞,生活還是要繼續的。外界風起云涌瞬息萬變,物競天擇讓適者生存,不變的如同過去只會不斷被淘汰。可誰說改變就鐵定會復雜而世俗了呢?哪怕要付出的是百倍的努力,如果能夠開拓出一方自己的天地,蛻變成更好的自我,是不是已足以讓自身欣慰,于原來的自己亦是一番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