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初識陳子昂,是在當老師時,跟學生講了他的詩歌。
就是那首傳誦千古的《登幽州臺歌》——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初看這首詩,只覺語言平實,通俗易懂,意境開闊雄渾,算是上乘之作,但很難引起共鳴。
而如今,隨著年歲漸長,慢慢讀懂了那孤寂悲憤、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陳子昂。
正所謂“初讀不知詩中意,再讀已是詩中人”。
2
說起陳子昂這首光照千古的杰出詩作,還要歸功于一個明朝的才子。
他就是楊慎。
明朝有所謂的“三大才子”,楊慎居其首。
他有一首著名的詩歌——“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世人皆知!
楊慎在研究歷代詩文時,發現了陳子昂的一首小詩。
然后就把它摘錄下來,發了朋友圈。
就是這首《登幽州臺歌》(題目是后人加的)。
有這位大咖推薦,各路文人墨客紛紛點贊、轉發、評論。
一時間,這首詩和它的作者陳子昂風靡起來,迅速霸占各路新聞欄目的頭條。
在后世歷代學者中,紛紛推崇這首詩,把它認為是初唐時期一流作品。
3
說起初唐的詩壇,那就不得不提到一個F4超級組合——初唐四杰。
分別是: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
此四人有一個共同點——都是天才!
王勃六歲即能寫文章,文筆流暢,被贊為“神童”;
楊炯時年十一,待制弘文館;
世人將盧照鄰視為西漢文學大家司馬相如看待;
駱賓王七歲能詩,號稱“神童”,寫出《詠鵝》。
陳子昂其實跟他們是一個時代的人,但總感覺陳比這四人的時代稍晚。
究其原因是陳子昂雖然也是個天才,但讀書晚。
都說“出名要趁早”,很明顯陳同學不知道這一點。
作為一個富二代,陳同學喜歡擊劍。
擊劍也就罷了,還搞得有點過火,不小心誤傷了小伙伴。
不過陳同學家里有錢,隨便賠點錢也就過去了。
讓人不解的是,經過這件事后,陳子昂突然改性了,開始幡然醒悟,決心棄武從文。
此時,陳子昂十八歲。
他把自己封閉在了金華山上的讀書臺,閉門謝客,專心讀書。
不得不說天才就是天才,短短兩年的時間,陳子昂便已經博覽群書,文學功力突飛猛進,遂 準備出川入京,參加科舉考試。
后來進京,通過一些炒作手段,頓時讓自己名聲大噪。
不過陳同學確實有才,一考就考上了。
4
陳子昂生平暫且不表,單說他的詩歌。
陳子昂的孤獨,個人感覺由來已久。
他一直獨立于當時的文壇之外——
當時的文壇分為兩派,一派是以宋之問、沈佺期、杜審言、李嶠為代表的主流詩歌派,專攻宮體詩,聲律協調、工整精麗,弘揚主旋律;
一派以初唐四杰為首的非主流派。
而陳子昂,不屬于任何一派,獨來獨往。
讓人奇怪的事,同為詩歌牛人,陳子昂沒有跟四杰產生任何交集。
另外,唐代詩人,動不動就喜歡搞齊名、并稱。
我的學生以前天天叫苦,要背這么多文化常識,其中就有各種齊名、并稱。
像“李杜”“小李杜”“元白”“王孟”“皮陸”等等。
而陳子昂沒有,自己玩自己的,顯得尤為孤獨。
5
陳子昂熱衷官場,總想有點建樹,表現得相當積極。
只可惜話太多,遭人煩了。
他支持武則天上位,寫了《神風頌》和《上大周受命頌表》來制造輿論。
短時間內效果不錯,只可惜后來確實話太多太直,“言多切直”,被武則天嫌棄,最后下獄。
陳子昂用實際行動證明了什么是“禍從口出”!
6
陳子昂想著,在搞文學方面走不通,不應放棄,應再次努力,可以去立軍功嘛!
“感時思報國,拔尖起蒿萊。”
可惜他的上司不給力,是個慫包——武則天的侄子武攸宜。
武攸宜看著陳子昂不爽,數落他道:“你一介書生,帶個毛的兵啊!回去舞文弄墨吧!”
于是把陳子昂由管記貶為軍曹。
7
在這段人生的低谷里,陳子昂獨自登上幽州臺。
想到古代先賢燕昭王以禮賢下士,建黃金臺,慧眼識珠,任用樂毅等著名人才。
把酒臨風,想到自己的身世,不免悲從中來,不禁仰天吶喊:昭王安在哉!
一個孤獨、悲愴、呼喊著的陳子昂出現在我們眼前,他只覺胸中氣悶,想一吐而快,所以就高歌起來。
歌曰: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